乡居岁月,屋角总有一小片隙地。我们这里最不缺阳光雨水了,什么瓜果菜蔬都能长得旺,还挂着晨露的苋菜、蕹菜、菜心、薯苗等,一忽儿就端上餐桌。但总还有一些野菜,不时撩拨我们的食欲——比如长在沼泽洼地,溪水沟畔的芭菇菜(Paku Pakis)。无论是汆烫搅拌葱头蒜米油,或炒马来盏,或指天椒剁碎清炒……入口顺滑爽脆,鲜馨长久萦绕舌尖。这就是我们的南洋蕨菜。还不只它,到东马游走,在古晋或诗巫巴刹,会见到摊档上一束束菜蔬,像芭菇菜一样翠绿色长条形,叶梢也是卷曲的嫩芽。这是当地人喜爱的米丁蕨(Midin)。在台湾,还有一类被称做“过猫”的过沟菜蕨,闽南话“蕨苭”叫做kueh-niau,“过猫”由此叫开。它们都是广受欢迎的蕨菜。蕨菜成为菜肴,在中华历史上还更久远,《诗经》里就有采摘的场景,“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南宋大诗人陆游放下筷子赞叹:“蕨芽珍嫩压春蔬”。不仅为口腹之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蕨,还是一个文化符号:“何州有隐逸,河山富薇蕨”, 采蕨,成为归隐田园的象征。

洪荒天地,蕨类植物(学名:Pteridophyta)早早出现在地球上。植物界按演化顺序,最先是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然后才到种子植物。在生物发展史上,35000万年到27000万年前,是蕨类最繁盛的时期。因应开花植物的崛起,一些原本是地生的蕨类,被迫演化成附生性植物,从森林的树冠层争取阳光。

砂拉越的米丁蕨。(互联网)
砂拉越的米丁蕨。(互联网)

目前全世界已知蕨类植物有1万2千余种,由于它介于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之间,形态桔构多样性,因此成为生物进化和植物系统发育理论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植株一般不高大,以叶为主体,繁茂惹眼,绿意勃发,是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蕨类植物具有维管束,已经出现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地下茎,初生幼叶卷曲状。它们共同特色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无法产生种子,传播繁衍必须依靠叶片背后孢子囊里产生的孢子,而干燥寒冷的情况下,孢子是无法生存的,这就决定了蕨类植物大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为人们看不到蕨有种子又能繁殖,在中古欧洲,传说是蕨的种子有隐身术,在夏至的子夜里产生,谁若能在这时刻接收到这无形的种子,便拥有隐身的法术。

蕨类也被称作羊齿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的物种。它们分为地生,水生和附生三大类。无论高山、森林、旷野,还是草地、溪沟、岩隙,都能看见蕨类植物的踪迹。

鸟巢蕨与其他附生植物形成良好的生态。(作者提供)
鸟巢蕨与其他附生植物形成良好的生态。(作者提供)

岛国城市化以后,原生态河流没剩下几条了,沼泽湿地发展成自然公园,采摘芭菇菜几成绝响。但还是有另一种常见的,可以食用的蕨类——山苏,也称山苏花或山翅菜。山苏是台湾的叫法,其实它就是我们这里常见的鸟巢蕨。属多年生常绿植物,高约1至1.2米,附生于树干、岩壁,甚至有盖走道的棚顶。它根茎短而粗,叶片自地下茎簇生,呈辐射状由中心环绕四周围伸展。阔披针形的叶子,革质滑亮,叶缘波浪形。叶脉浅棕色。叶基部常堆积许多其他树木的落叶宛如巨大的鸟巢。

这种形态正是自然演化形成,当蕨类从地生变为附生,再不能从地表土壤里吸取养料和水分,树干或岩壁只能依托不能滋养。因此植株中空,叶片环绕四周,如同一个圆形的大碗,方便它承接来自天空的雨水,以及各种落叶、枯枝、鸟粪等;加上吸引各类虫蚁麇集,遗留下的排泄物,积集后分解为腐殖质,为植物提供营养。

山苏是台湾原住民常吃的野菜,一年四季皆可采食,一般采收卷曲的嫩叶食用,口感清脆细嫩,滑润无筋,这种来自野地的原生食材被称为“山林翡翠”,富含维生素A、C、B2、B6、钙质、铁质及膳食纤维。由于天生天养无污染,已被菜农人工栽植,供应市场需求。

在岛国,鸟巢蕨随处可见,却主要作为雨林原生态的一种观赏植物。在高大的雨树上,常看见附生着许多蕨类植物,最抢眼的就是鸟巢蕨了。在它底下,往往还有铁角蕨、书带蕨、槲蕨等。因为鸟巢蕨的根系富含土壤和腐殖质,能为它们提供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彼此依存,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我们仰头眺望,绿意氤氲当中,也获得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体悟。

而在雨林游击生活中,因为常见它如猴子般盘坐在树木的枝丫间,我们叫它“马骝爪”。知道它有清热解毒、调经止血、治烧烫伤、疔疮肿毒等的药用价值,曾经用它煲煮做凉茶,却不知道采撷它的嫩叶来充饥,填饱肚子。雨林环境的隔绝,使得不单物质,精神资源也因途径的闭塞而匮乏,使我们错过了眼前蕴量丰富的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