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加坡泰勒版画院(STPI)团队从泰国买来桑皮纸,让画家王金成在驻留版画院时尝试创作。以水彩画闻名的王金成(80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桑皮纸质地类似木板,表面不平,颜色容易随水分扩散,作画难度很高,他得控制笔法,在颜料上加粉使之浓稠,加上纸张本色为咖啡色,得选择淡色颜料形成对比才能达到绘画效果。
王金成说,桑皮纸的好处是怀旧的样子,令他联想到早期埃及的文字画在亚麻树皮上,与今天经过化学处理与机械制作的纸张大不同。他在皱巴巴的桑皮纸上回溯20世纪50及60年代在拉丁马士甘榜生活的记忆片段——学校、杂货店、道路,一幅幅像穴洞画残片。“这些是从记忆画出来的,但这些记忆并不连续,会中断、遗忘,仅有片段,不完整的,”他说。
王金成有一组花柏山系列在橡胶板上,用油彩以反面画出风景,通过不同色彩,印出花柏山从晨曦到夜晚不同时段的感觉。这是王金成自2003年后,第二次受邀驻留版画院。他与另外三位文化奖得主——吴珉权、韩少芙和蔡逸溪(1947-2008)驻留版画院期间共有53件创作,将于版画院联展“材料运动:重温版印和纸张”(Material Moves: Revisiting Print and Paper)展出。
以拼贴画知名的吴珉权(88岁)2006年第一次驻留版画院时,实验出“水上拼贴画”技术,凸显材质在画面上漂浮的纸浆作品。2024年,他再度驻留,团队建议艺术家实验“植绒”(flocking)技法,将纤维颗粒应用于纸张表面,使其呈现天鹅绒般的外观,并用毛笔急速作画。吴珉权笑说,自己性子急,作画不喜欢等太久,而“植绒”须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他以鲜艳的颜色、线条与空间挥洒出大自然的山水,“植绒”肌理赋予画面三维效果。
吴珉权另一组作品是用纸张剪出形状、上色,以丝网印刷而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性图案或形状(比如窗口、香蕉),印出具有不同层次感的作品。
延伸阅读
通过色彩发现光和生命
雕塑家韩少芙(82岁)以创作巨大的动植物雕塑闻名,其烧焦木头打造的装置《黑森林》传达她关注大自然环境破坏与永续议题。她曾三次驻留版画院——2013年、2022年和2024年,以纸媒创作,新作的色彩多了。
韩少芙2024年驻留版画院时在一封电邮中写道:“这是一种刻意的转变,从反思正在消逝的事物转向展望未来繁荣的事物。在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抗争多年之后,创作这些作品感觉就像通过色彩重新发现了光和生命。”
她以手工模制纸、浮雕凹版拼贴画和拼贴腐蚀版画(collagraphy)来探索新加坡本土的花卉风貌——鸡蛋花的朴素,九重葛的绚烂,兰花的优雅。
唯一已故画家蔡逸溪曾于2003年与2007年驻留版画院,展示了画家后期从纸本水墨转向探索平版印刷和木刻版画的旧作。本次还将展出最近捐赠并借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蔡逸溪作于1990年代的两张巨作。
展览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高级策展人陈韦纯博士策展,她表示:“通过重新审视印刷和纸张的过程,这些艺术家踏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既可能让人感觉像是一次实验性的解放,也可能像是一段令人极度焦虑的时期。然而,这种回归空白页的举动,却为每位艺术家带来了真正非凡的体验,让我们得以见证一些原创的、出乎意料且独具趣味的作品。”
展览从8月16日至10月5日,星期一至六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日上午11时至傍晚5时,在STPI(41 Robertson Quay S238236)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