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的关迺(nǎi)忠,不仅是著名指挥家,也是著作等身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民族器乐协奏曲与交响乐。今年86岁的他,与古琴家夫人乔珊受邀参加第五届新加坡古琴节,从加拿大温哥华远道而来。8月14日,他将指挥本地吉丰华乐团,由夫人演绎琴歌交响诗《琴咏春秋》。这部作品由新加坡华乐团于2003年委约创作,此番是时隔22年再度在新加坡上演,并由首演者乔珊担纲古琴与演唱。8月13日,关迺忠还将主讲“从《太极》到《琴咏春秋》”讲座,该活动也是2025新加坡华乐节的首个节目。
古琴创作借鉴大提琴技法
关迺忠自幼学习钢琴,父亲是知名小提琴家关紫翔,与古琴大家管平湖、京剧名伶程砚秋等皆相识,是中国广播电影乐团的创办人之一,还曾在程砚秋改革京剧的乐队中演奏小提琴。成长过程中,关迺忠始终浸润在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之中。1986年,在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任内,他策划了一场名为“琴与琴”的音乐会,将古琴与钢琴并列呈现,并为此创作了自己的首部古琴作品《离骚》,邀请大学同班同学、著名古琴家李祥霆担任独奏。
选择《离骚》,源于他少年时代曾观看赵丹主演的话剧《屈原》,留下的强烈印象。《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在古琴曲中亦有流传版本,收录于明代谱集《神奇秘谱》。关迺忠从中选取两个最好听的主题旋律,发展成单乐章的奏鸣曲式作品,并借鉴大提琴的多指和弦、滑音等技法,甚至跨调写作泛音段落,在当时的古琴创作中可谓颇具前卫性。
为救火三天写就协奏曲
此后,关迺忠创作的两首古琴协奏曲都与新加坡结下渊源。2002年,居住在温哥华的他深夜接到新任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的电话,请他为10天后上演的音乐会创作一首写给装置钢琴与古琴的协奏曲。原因是,原先委约的作曲家突然失联,需要他临时救火。他虽答应第二天给出答复,但放下电话后几乎一夜未眠,仅用三天便写成了《太极与拳击》。
“装置钢琴是一种现代派的演奏方式,把钢琴的表现从键盘延伸到琴弦,可以直接敲击、勾弹,发出新颖的音响。这让我想到拳击,于是有了太极与拳击的文化意象。”在作品中,钢琴象征西方奋力搏击、抢占先机的精神,古琴则体现中国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智慧。
2003年,他再次接受新加坡华乐团的委约,创作了《琴咏春秋》,这也是为夫人乔珊量身打造的作品。“我太太年轻时声音条件很好,曾有意发展声乐,而琴歌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常常边弹边唱。”为了让文学与音乐真正融合,他精挑细选了四首文化分量极重的诗词:刘邦《大风歌》、曹操《短歌行》、陆游《咏梅》,以及毛泽东《沁园春》。
每首诗词都与一首古琴名曲意境相通:《大风歌》融入《广陵散》的武曲素材,表现斗志豪情;《短歌行》结合《酒狂》,传达“对酒当歌”的人生感慨;《咏梅》与《梅花三弄》呼应,《沁园春》则贯穿《流水》意象。关迺忠指出,这些古曲以中国传统的减字谱流传下来,这种记谱法仅记录左右手的指法,即音高和演奏方法,并不标明节奏,也为他的创作留下了重新处理和发挥的空间。
以中庸而冷静态度对待古琴
对于古琴这件中国最具正统意味的乐器,关迺忠始终保持中庸而冷静的态度。“很多人会把古琴放在修身养性的哲学高度,但我们作为作曲家和演奏家,还是要在音乐的范畴内,把它当作一件乐器去发展和推广。这没有对错,只是理念不同。”
如今,86岁的关迺忠依旧体格健朗,谈吐爽朗。被问及养生秘诀,他笑着说自己从未刻意养生,“能吃能睡”,“畅所欲言”。平日里,他和夫人常在晚饭后驾车出游,上山兜风。去年年底,两人还前往西班牙和葡萄牙自驾旅行,潇洒惬意。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太执着,要保持中庸。这也是我喜欢老子的原因。”他也透露,自己正在构思的下一部古琴作品,将以《道德经》为精神内涵。
8月14日(星期四)的音乐会将在晚上7时30分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4楼剧场举行,上半场为新加坡古琴大赛获奖选手表演,下半场将表演古曲《离骚》《龙翔操》,琴歌交响诗《琴咏春秋》以及关迺忠作合奏曲《杏花天影》。音乐会门票以捐赠方式获取。8月13日(星期三)的讲座于晚上7时30分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4楼剧场举行,向公众免费开放部分席位,有意者可联系“龢(hé)乐斋”古琴艺术中心,电话:65289137;WhatsApp:81713892;微信:HyzDeVenue;或电邮新加坡古琴协会:Sgguqin@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