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国家图书馆戏剧中心观赏了相声专场“哄堂18”。节目编排紧凑,内容贴近生活,剧场效果出色,笑声此起彼伏。青少儿广播演艺组3月中为建国60周年搬演本地首部快板剧《Tok Tik Tok新加坡清河图》,几个月后,又献上颇有水准的“哄堂18”,团队所投入的心血和精力令人感动。

“哄堂”是为青少年打造的表演平台,每年都能看到学生演员在台上操着字正腔圆的华语,带来精彩演出。《谁在一垒》是第一个上场的节目,围绕课外辅助活动展开。笑点源于误会,“谁”“什么”皆为人名,但对方却理解为提问。追问与澄清之间,笑料百出。两个小演员的表演充满活力,开场氛围不错。段子的包袱易懂但较单一,因此篇幅短小,倒也恰到好处。

拉近相声与青少年的距离

接下来的《沟通》是发生在华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聚焦Z世代语码混用与母语能力下滑问题,切中现实,引起不同年龄观众的共鸣。本子出自本地剧场导演吴文德之手,与其戏剧作品风格迥异,艺术化地真实再现了师生间鸡同鸭讲的场面,令人捧腹。黄敏骢扮演老师,舞台经验丰富,且本人就是老师,能在不经意间抖出包袱。在他的带领下,扮演学生的陈卓毅表现也很轻松。

这前两个节目已经很好地拉近了相声与青少年观众的距离,年龄小的观众也能听懂、看懂,之后的《数字与生活》《不会说话》和《笑的研究》等也都来自日常生活。《数字与生活》和《笑的研究》是马季先生的老段子,均经过本土化加工,从涉及到的地名到生活经验,都有调整,更适合本地观众。表演《数》的陈姿含和龙籍健都是演艺组多年培养起来的青年演员。《笑》的演员林福来和李芝苓的搭配展现出老少传承,但前半段节奏可以拿捏得更好,配合可以更加默契,后半段男扮女的桥段本身就讨喜,观众反应热烈。《不会说话》是新创作,融合旧段子和当下生活片段如相亲、面试,用夸张手法讽刺不当的说话方式。两位女演员各有优势,但“闭月羞花”一再被念作“闭月绣花儿”,若非刻意设计的笑点,则应注意语音准确性。

将快板融入节目

快板是近些年融入《哄堂》的节目,黄敏骢远赴北京学艺,如今也在本地收徒,堪为传承典范。《玲珑塔》属传统段子,主要展现演员的绕口令功底,内容是否贴近生活并非重点。其文字密度和速度,既考验演员功力,也考验观众听力。在两段相声之间穿插快板,使观众接触多样表演形式,也避免因内容疏离而分神。在黄敏骢的带领下,两位年轻演员马洪远和温一欣表现不俗,获得满堂彩。

压轴节目《长安大街逛花灯》由来自北京的“花板大王”赵国祝与两位搭档呈献。三个人配合无间,通过快板书讲述情节。虽然内容对部分本地观众来说略显陌生,但演员在台上挥洒自如,手中的花板或敲或打、或转或甩,精彩纷呈,令人惊叹。若能简要介绍各类花板或配以字幕,或许能进一步发挥文化推广功能。

整场节目由黄敏骢导演,身为全职教师的他,对年轻一代的了解以及在平衡传统与创新之间所做出的努力,令人佩服。青少儿广播演艺组三年前荣获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团体奖,期待在艺术总监马业仙的引领下,为本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继续带来更多“哄堂”大笑。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