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40余城完成百余场巡演的音乐剧《南孔》将于10月登陆新加坡。这部由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扶持的作品,以孔子第53代孙孔洙“让爵”的史实为背景,通过现代舞台语言、原创音乐与视觉设计,成为中国“新国风”音乐剧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覆灭,康王赵构南渡迁都,史称南宋。为护持儒学文脉,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百余名孔氏族人随宋室南迁,赐居浙江衢州,史称“大宗南渡”。这一支后裔被称为“南孔”。

双线结构美学留白

音乐剧的故事从孔氏定居衢州150年之后展开。元世祖忽必烈为一统南北,重建礼乐,召孔洙北上承袭衍圣公爵位。面对王朝更替,孔洙却选择“化官为民”,退隐江南,守护儒家之道于民间。导演钟浩说:“我们不只是在复原一段历史,而是要表现人物在现实矛盾中的精神抉择。”

钟浩坦言:“起初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南孔’概念很陌生。”他在为创作走访实地调研时,才逐步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文化史,“在衢州,当地人提起南孔,那种自豪感至今依然强烈。”

导演钟浩说:“我们不只是在复原一段历史,而是要表现人物在现实矛盾中的精神抉择。”(主办方提供)
导演钟浩说:“我们不只是在复原一段历史,而是要表现人物在现实矛盾中的精神抉择。”(主办方提供)

在舞台表达上,钟浩采用“现实抉择”与“先祖对话”的双线结构:现实中,孔洙面对忽必烈“北上”的召令,最终选择退隐江南;另一条线则回溯孔端友“大宗南渡”的历史。“当孔洙犹疑时,仿佛与先祖对话,形成跨越百年的精神回响。他以退隐回应政权更迭,将儒学带回民间,在教育、生活、文学中延续。这种‘礼天下’的精神,不拘南北,更符合天下大同的理想,也与南孔一脉后人的实践一致。”

舞美方面,《南孔》强调写意与留白,以中国画的空间感取代繁复布景,辅以宋代美学与蒙古风格的服装对比,突显汉文化与草原文明的交锋与交融。

音乐古意中有现代表达

《南孔》的音乐由作曲家吕亮担纲。他以影视配乐起步,曾参与电视剧《知否》《琅琊榜》《清平乐》的音乐创作,也是现象级舞剧《只此青绿》的作曲。在他看来,《南孔》的音乐必须在“古”与“今”之间找到平衡。

“剧本的唱词既有古意,又符合现代人的表达。”吕亮阐述,他为全剧设定了一个大主题旋律,并在其上衍生出孔洙、孔柳、元太子真金等人物的主题动机,随着剧情不断发展,以旋律暗合人物剧情,形成类似瓦格纳“主导动机”的写法。

作曲家吕亮说,《南孔》的音乐必须“既古又新”,要在厚重的民族色彩之上,让人耳目一新。(主办方提供)
作曲家吕亮说,《南孔》的音乐必须“既古又新”,要在厚重的民族色彩之上,让人耳目一新。(主办方提供)

主题曲《礼天下》正是这一大主题的集中体现。吕亮在其中运用了五声音阶与变宫、变徵的处理,使旋律既保有民族音乐的厚度,又带来审美新意。吕亮有深厚的民乐背景,从小在传统音乐中耳濡目染,对民族乐器十分熟悉。《南孔》的音乐中加入笛箫、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相映成辉。创作前他曾赴衢州采风,观摩当地婺剧,聆听民歌。“这些素材未必直接引用,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音乐的旋律感。”

平衡精神与人性是挑战

饰演孔洙的青年演员夏振凯,已随剧完成百余场中国国内巡演。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平衡人物的“精神厚重感”与“人性真实感”。“既要精准传递儒家传承的使命感,又要让挣扎与犹疑不流于表面,须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台词,让观众看到‘有担当也会彷徨’的立体人物。”

主演夏振凯希望将孔洙化为一个“有担当也会彷徨”的立体人物,并希望新加坡观众记住孔洙不是符号化的传承人,而是一个在坚守中取舍的血肉之躯。(主办方提供)
主演夏振凯希望将孔洙化为一个“有担当也会彷徨”的立体人物,并希望新加坡观众记住孔洙不是符号化的传承人,而是一个在坚守中取舍的血肉之躯。(主办方提供)

他回忆首演时的情景:“当我饰演的孔洙在台上痛苦挣扎时,台下观众红着眼睛,有人忍不住抹眼泪。这让我深切感受到角色与观众之间的共鸣。”

夏振凯说:“我心中的南孔精神是文脉不绝,仁心常暖。”他希望新加坡观众记住孔洙不是符号化的传承人,而是一个在取舍中坚守“礼”与责任的普通人,进而感受到儒家文化里“以人为本”的温度,以及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南孔》
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10月24日(星期五)与25日(星期六)晚上8时
票价:68元至168元
购票:sistic.com.sg/events/nankong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