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也就是国庆日隔天,观赏了由本地亚洲文化交响乐团呈献的“畅想亚洲”音乐会,由乐团联席音乐总监黄德励、郑逸杰策划和指挥。亚洲文化乐团于2016年初成立,旨在演绎与发扬亚洲元素的交响乐,为新加坡的音乐人才提供交流与展示平台,并致力于挖掘和推广亚洲音乐及亚裔作曲家的作品。此次音乐会曲目除了新加坡资深与新晋作曲家的作品之外,也有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的交响作品,同时邀请多位东南亚传统乐器演奏家献艺。做为一场SG60国庆献礼音乐会,策划团队将本区域的交响作品介绍给本地观众,赋予这份生日礼物更宏大的意义。
音乐会分上下半场,指挥黄德励为音乐会掀开序幕,带领乐团演奏新加坡作曲家董叶明以多首爱国歌曲创作的《新加坡交响组曲》。这首创作于2004年的作品是本地专业及社区乐团经常演奏的曲子,以丰富饱满的配器贯穿,融入爵士乐、民族音乐、电影音乐耳熟能详的节奏等音乐元素。作为音乐会的开端,乐团在音响与音色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对情绪与节奏力度的拿捏也展现出严谨的态度。
随后的两首曲子来自泰国和柬埔寨,尽显民族音乐特色。首先是泰国作曲家曼萨普 (Jinnwat Mansap)以泰国蛇神 (Naka)为题材的同名协奏曲,泰国管乐演奏家玛尼旺 (Prapanpong Maneewong)演奏泰国排笙 (khaen)。曼萨普运用泰国东北部依善族小调五声音阶为音乐素材,排笙清亮的音色在管弦乐的衬托下,展现蛇神保护湄公河的恢宏气势。柬埔寨作曲家索菲 (Him Sophy)创作的《吴哥之路》则以传统拉线乐器萨奥提琴(tro sao)吟唱吴哥王朝最辉煌的时期。
探索“音乐混血”展多元包容
郑逸杰指挥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的新作《竹脚脉韵》,以竹脚巴刹为灵感,将福建话“竹跤”、马来语“pasar”与印度音乐术语“Theka”融汇于一体。作品通过印度笛演奏家加纳 (Ghana)独奏 ,串联印度、马来与华族的旋律与节奏,体现作曲者对“音乐混血”的探索。多元元素交织碰撞,正如竹脚巴刹本身的多元与包容。作曲家莎菲卡 (Syafiqah ‘Adha)的《新加坡拉组曲》由多首广为流传的马来歌曲组成,马来打击乐器热巴那鼓 (rebana)如针线般贯穿演绎四种马来舞蹈节奏。
下半场以吴多才博士的《新加坡民谣组曲》开场,吴博士将其擅长的合唱式写法融入管弦乐中,为多首熟悉的民谣注入张力和新意。马来西亚作曲家罗慧丽编配的《马来西亚民歌组曲》通过音符寻找童年的记忆,由管乐演奏家依克巴尔 (Rais Iqbal)吹奏马来传统唢呐瑟如耐 (serunai) 和苏林笛(seruling)。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马两地人民都唱着共同的民谣如“Chan Mali Chan” 和 “Rasa Sayang”,但两地作曲家在为同一首歌谣进行“重塑”时,创作手法不一样。
沃森 (Eric Watson)写词谱曲的《美食天堂》则让人一饱口福,通过三个乐章道出他对南洋早餐(咖椰吐司和咖啡)、海南鸡饭和印度煎饼的印象。歌手吴峻逸曾在两年前于紫色交响乐团音乐会演唱过简短版。此次再度演绎且歌词更具挑战性,可谓驾轻就熟、活泼的演唱,让音乐会生色不少。青年作曲家吴郡敏创作的《河流的回忆》以东南亚各国与河流有关的民谣为题材,隐约听见马来民谣 “Dayong Sampan”的荡漾,由新马泰柬的独奏家与乐团同台演奏,为音乐会画下圆满句点。
亚洲文化交响乐团为新加坡庆生的《畅想亚洲》音乐会是一场有诚意的演出,让观众感受东南亚各国百花齐放的音乐特色与魅力。
(作者是本地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