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郁达夫殉难80周年,近日在郁达夫的家乡杭州举办的“抗战文学暨郁达夫殉难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170余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学者,代表100多所大学和机构,共同缅怀这位五四作家。新加坡文化界有王润华教授、南治国博士、吴星华博士及作家薛依云参会,展现了本地学界在郁达夫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1938年至1942年间,郁达夫受邀前往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创办《星光画报》和中国南洋学会(现更名为“南洋学会”),活跃于本地文艺界。他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提携本土文坛新人,产出了460余篇作品。1945年,郁达夫在印度尼西亚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遗下丰富的南洋文学遗产。
“郁达夫在南洋”研究成果丰硕
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研中心客座教授南治国告诉《联合早报》,他在会议上发表”郁达夫研究在新加坡”的主题演讲,重新梳理本土学界对郁达夫“南洋书写”的研究脉络。他认为“新加坡学者因地利之便,在‘郁达夫在南洋’研究上成果丰硕。”
本地学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料搜集与整理。自1948年郑子瑜编《达夫诗词集》始,温梓川、李冰人、方修、林徐典、张笳、连奇、姚梦桐等学者的研究著作在往后数十年接连问世。这些成果不仅集齐了郁达夫的署名作品,还通过考证确认《星洲日报》一批无署名社论为郁达夫所作,纳入其文集。
“二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新加坡学者的研究起步早,成就显著。郑子瑜专注郁达夫旧体诗的整理,方修、林万菁、姚梦桐倾力于作品搜集与考证,而王润华教授则以区域研究、跨学科视角、多元华文文学中心及后殖民理论,重新解读‘南洋的郁达夫’与‘郁达夫的南洋’,受到国际学界高度赞誉。”
跨国对话郁达夫
研讨会国际视野丰富,各地学者视角各异却互补。中国学者强调文本细读与抗战主题;美国学者关注郁达夫从“创造社”激进到“论语派”温和的思想转变;日本学者发掘其留学日本经历的影响。
新加坡代表同样亮点纷呈。王润华的主题演讲《郁达夫东南亚本土书写典范的建构》从本土历史、艺术技巧及殖民社会视角,勾勒南洋文学的独特特质。吴星华分析《沉沦》中外来诗歌如何为民族意识表达增添层次,薛依云则以作品《水仙与手鼓——献给郁达夫》为切入点,以独到观察为研讨会增添多元视角。
会上,郁达夫研究会提议今年年底在新加坡举办纪念座谈会。南治国对此充满期待,“中国学者在文本解读和比较研究方面根基深厚,而新加坡学者在资料搜集考证上具有‘在地感’优势,仍有部分郁达夫主编的本土副刊待发掘,双方优势互补,将推动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同时,印尼棉兰苏北华人历史文化馆将于12月1日举办纪念活动,设立“郁达夫展厅”,展示其生平及在印尼的足迹,郁达夫女儿郁美兰将亲临现场。
郁达夫的“南洋书写”深刻影响了新加坡华文文学发展,台湾学者秦贤次称他“星马文坛的盟主”和中国文坛“在新加坡的代理人”。80年后的今天,南治国认为,在数码时代,文学副刊更应承担以往功能,孕育新人引领风尚。当年郁达夫与新马文学青年争鸣的核心命题——如何彰显本土性、涵养本土文学生态——依然是今日新加坡文坛的灵魂叩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