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和篆刻看似一动一静,两者却有共同之处。凝视的目光,屏住的呼吸,以及一块尚未雕刻的石头。刀锋与石面相遇之际,产生轻微擦撞,奏响一种抗拒之声,每道刻痕释放一段记忆,细粉如时光低语般飘散,标志着蜕变的开始。
聚舞坊与啸涛篆刻书画会携手呈献跨领域舞蹈演出,将两种传统艺术融为一体,为两者注入新的生命。聚舞坊当代艺团创意总监蔡适吉受访时说:“篆刻看似静态,但到达某个境界时,和跳舞是很像的,这点非常吸引我。而舞蹈给人的印象是动态,实际上,要在静中体现内涵和韵味才最难。”
工匠与舞者殊途同归
啸涛篆刻书画会成立于1971年。当时,一群刚从南洋美专毕业的朋友因为对传统中国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同具兴趣和热情,因而共同创立书画会。书画会2021年才在四马路滑铁卢中心设置会所,和聚舞坊相对望,但两者相见不相识。2025年,啸涛篆刻书画会获颁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团体奖),成为两团相会的契机。蔡适吉说,她因此对传统篆刻有了更深认识,才知道新加坡还有这么一群人默默耕耘,精雕细琢,传承这门艺术。
在她看来,工匠与舞者之间,同样具有沉静的坚持,对过程的专注以及清晰的艺术视野,因而两者紧密相连,殊途同归。与啸涛篆刻书画会紧密合作,彼此了解后,她和聚舞坊创意总监吴燕丹,客卿编导Nguyen Anh携手创作《刻舞。铭心》舞蹈作品。
本场舞蹈作品蕴含序曲和四个篇章,展现篆刻艺术的特点。以《刀声》掀开序幕,而后以《刀痕》《灰烬》和《印文留空》舞出篆刻的不同工序。第四章《留印》,舞团特别邀请越南裔英国编舞家Nguyen Anh担任编舞。他曾与多个舞团,如越南国家歌剧与芭蕾舞团,以及瑞典波斯芭蕾舞团合作演出,活跃于国际舞蹈教育领域,也曾在伦敦当代舞蹈学校、伯明翰青年舞团、城市当代舞蹈团和香港舞蹈团等机构主持工作坊与教学活动。目前,他在香港演艺学院芭蕾舞系担任编舞高级讲师。
编舞深受自然之美启发
蔡适吉说,适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舞团希望可以呈现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作品,因而邀请外国编舞家,以全新视角诠释新加坡。在Nguyen Anh看来,“花园城市”这一特点是新加坡最吸引他的地方,而滨海湾花园的擎天树丛(Supertree Grove),正好介于自然植物和工艺创作之间,启发了他的创作。对他来说,擎天树丛的设计像一把把巨伞,以360度的视野观察,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形象,由许多线条、弧形和圆圈形成。
实际上,Nguyen Anh的舞蹈作品素来深受大自然之美启发,在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匈牙利Inversedance舞团以及越南国家歌舞剧院的经历,深化了这份联系。
Nguyen Anh受访时说,他目前居住香港,城市地带没有太多树木,只有许多直冲天际的高楼大厦,玻璃窗口互相映照,就连阳光也经常是窗口倒影,这也体现一种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行走在城市地带,他经常想象自己的身体如何在不同空间中流转,走在平面上,穿越地下通道,也是一种能量的流动。
“当你观看一张城市图像时,你不仅看到建筑物,其中也许有夕阳,车子移动等元素,为城市勾勒闪烁光芒。”因此,在《留印》一章,他采用锡箔纸为舞蹈道具,与舞者身姿一同勾勒这种动态感。
舞蹈跨域融入芭蕾元素
《刻舞。铭心》也是一次舞蹈界的跨域交流。蔡适吉说,聚舞坊舞者受的训练,以武术、当代舞蹈和传统中华民族舞为主,而这次Nguyen Anh和三名学生一同参与演出,具有深厚芭蕾舞功底,将为舞蹈作品带来新的碰撞火花。
啸涛篆刻书画会理事卓志豪说,许多人可能认为篆刻只是文字,通常雕刻人名,其实它可以诠释图像,承载更广泛的意义,举例来说,以动物生肖为篆刻图案,自古以来就存在。作为新加坡篆刻书画会,卓志豪和其他会员都注重本地色彩创作。对本地建筑物情有独钟的他,曾刻制旧国家剧场、旧国家体育场等建筑物,以篆刻艺术留住消失的风景线。
这次与聚舞坊合作,他也特别为《刻舞。铭心》设计篆刻作品,在《留印》中呈现。
对此,Nguyen Anh补充,舞蹈、篆刻等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具有相似的挑战,中生代艺术家更像是处于夹心层,既要传承前人的智慧,也要吸引新生代。“我喜欢合作,人与人相遇时会碰撞出不同火花,丰富自己,尤其是共同创作。这次的舞蹈作品,我们尝试将不同想法融合成新生代期待的样子,就像篆刻艺术也可以由舞蹈和视觉投影来呈现,注入新的生命力。所以我认为,这次合作别具意义。”
▲《刻舞。铭心》
维多利亚剧院
9月27日(星期六)下午3时和晚上7时30分
票价:40至50元
购票:sistic.com.sg/events/imprint0925,或聚舞坊办公室(电话:63347192),可用文化通行证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