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新加坡华乐团每10年都会为养正小学周年校庆演奏《黄河大合唱》。这部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记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名篇。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不仅是养正小学的校友,还在这里接受了音乐启蒙教育,更与母校同岁。因此,每逢10周年以这部作品庆祝校庆,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回顾。
8月31日,欢庆养正小学120周年音乐会以《广东音乐四首》作为序曲,其中包括《赛龙夺锦》《娱乐升平》《月圆曲》《旱天雷》四首地域风格浓厚的作品,从热闹喧腾到锦绣风景,宛如一幅广东文化的音乐拼盘,也点出了养正小学创立之初由粤籍先贤支持的历史背景。有趣的是,与新加坡华乐团音乐厅相比,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的音响更显松弛的空间感,仿佛两种审美滤镜,别具风味。
交响与多媒体协同创作
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作曲家罗伟伦受邀为这次校庆创作了《养正纪事》,参考了李国樑、何乃强整理的文史与校史资料,巧妙化用学校不同时期的校歌旋律,以及《黄河大合唱》的主题动机。
第一乐章《翠兰岗》包含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以弦乐音色展开,旋律深情饱满、大开大合,配合投影中文字幕叙述社会贤达对教育的重视,直击人心,令人心潮澎湃。第二主题则以唢呐、弹拨乐奏出充满动感的律动,展现校园书声朗朗的蓬勃朝气。两个主题随后以复调手法交织发展,搭配投影视频中的历史照片和文字叙事,感染力十足。
第二乐章《八角亭》描绘了冼星海曾经在此习乐的标志性建筑。乐章开篇静谧安详,笙独奏空灵悠远,铁片琴声点缀如星光,仿佛让人回到冼星海无忧的童年,战争阴霾尚未到来。然而在背景声部中,不时浮现《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的主题动机,昭示这位音乐巨人未来波澜壮阔的人生。乐章尾声,这一主题由轻快的竹笛奏出,戛然而止,消散在空中。此刻,投影打出冼星海英俊的面庞,十分感人。
第三乐章,恢弘大气的开篇交响点出《养正之光》的立意。作曲家在此乐章中将轻快的圆舞曲与奋进的进行曲交织,勾勒出校园青春与时代洪流;随后唢呐与军鼓奏响养正校歌,首席指挥郭勇德转向观众,现场多位校友起身齐唱校歌,场面令人动容。
整体而言,《养正纪事》的配器音色与音乐形象十分丰富,旋律既深情动容,又充满时代奋进之感;校歌旋律的融入则唤起校友的情感共鸣。配合投影视频的叙事,这是一场极为成功的交响与多媒体的协同创作。
堪称无短板的演出
下半场完整呈献《黄河大合唱》,阵容豪华,堪称一场无短板的演出。先声夺人的是黄家强铿锵有力的朗诵:“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他的声音中气十足,咬字清晰,为全曲奠定了厚重沉稳的基调。标志性旋律《黄河颂》由男中音萧志全演唱,他的音色雄浑厚重,却不失穿透力与清晰度。
这一版《黄河》由华乐团编制演绎,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章中的琵琶独奏融合度高,首席俞嘉的演奏沉稳坚毅,突出诉说感,与黄家强的朗诵相得益彰。《黄水谣》一章由150人组成的声乐联盟合唱团与华乐团共同演绎,笛、笙等民族乐器音色与中文合唱相结合,传达出母族文化的亲切感。
范文愷与林安伦在“河边对口曲”中,分别演绎山西与东北两位老乡的对唱,旋律吸收了山西民歌的音调,并融合了锣鼓伴奏的手法,不仅让作品中的角色更为饱满,也将宏大的战争叙事拉近至普通百姓的视角,使人更能感同身受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无奈,并由此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随后,女高音何米亚在《黄河怨》中的演绎声线考究,如诉如泣,却不失控诉的力量,可谓感人至深,与萧志全的《黄河颂》前后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交响乐团9月8日将在同一音乐厅,与钢琴家孔祥东携手演绎由《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庆祝新中建交35周年。冼星海无疑是两国音乐交流史上最具人文厚度和温度的一座桥梁。
在感念一所小学的铜乐队可以孕育出如此音乐巨人和不朽篇章的同时,这场音乐会也再次提醒人们:音乐不仅可以在战时化为抗敌的精神力量,也是和平时代的艺术诗篇,成为一个民族跨域时代、地域、国别的共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