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艺述岛国》任务时,是9月学校假期,我正带着小朋友们前往马六甲度假。近四个小时的车程中,趁孩子们熟睡,我拿出手机马上做准备,输入“韩劳达”。

网上关于韩劳达的资料十分丰富,涵盖了他在华语戏剧界的成就,对新加坡相声普及化的贡献,以及他在教育领域的相关报道。视觉元素方面,照片和视频不少,但他在舞台上表演的画面却相对匮乏。我试着通过这些信息在脑海中拼凑出韩劳达的形象——他是一位严肃古板的华文老师?还是一位高不可攀的艺术大师?

初识韩劳达

大约一个月后,我来到韩劳达家门前。站在门外,心里有些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见面,接下来的整个拍摄期还会与韩老师频密接触,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韩老师在屋内热情地唤我:“请进,铁门没上锁!”尴尬的是,我当下竟慌乱得找不到铁门开关,手忙脚乱地摸索了半天,才终于在韩老师的指引下把门打开。

一见面,之前所有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韩老师微笑着说:“下次来,会开门了吧?”他的语气温暖而真诚,丝毫没有给人带来压力,让我立刻放松了下来。面对眼前这位艺术家,我始终带着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反倒是他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非常自在,毫无拘束感。

原本预计只聊两个小时,结果他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从中学时代的戏剧启蒙,谈到执教时遇到的被社会忽视的“垃圾班”学生,再到近期在筹划的戏剧,一直聊到夜幕降临。为了不耽误他用餐,我才不好意思地告辞。

写给父亲的“家书”

韩劳达在文化界的成就已广为人知,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2008年拍摄的纪录片《代父还乡》。严格来说,《代父还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更像是一封儿子写给父亲的饱含深情的“家书”。

编导蔡人慧(右二)与韩劳达(右一)讨论《代父还乡》的拍摄内容和镜头需求。(陈斌勤摄)
编导蔡人慧(右二)与韩劳达(右一)讨论《代父还乡》的拍摄内容和镜头需求。(陈斌勤摄)

韩劳达的父亲病危之际,仍心心念念着故乡。为了帮助父亲完成回海南的愿望,这个儿子踏上了回海南老家的旅程,并用镜头完整记录这段经历,让卧病在床的父亲能通过影像和声音“重返”故里。而这短暂的“重返”,竟然奇迹般地延长了韩老先生的生命。

韩劳达细细回忆着说:“我爸爸很少讲话的,绝对不会说‘你做得真好’,没说过这种话。但我感觉到他心里很满意了”听了这话,我鼻子一酸,想起上一辈父母不善言辞的爱。我的父母也是如此,因此韩老师此刻的心情,我完全能体会。

我问韩老师,他是否能体会父亲对故乡的情怀,而他自己对新加坡是否也抱有同样的感情。他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平静地回答:“我看着这个国家从动乱走向建国,这里给予我们的一切是经过那么多人的奋斗努力。我们搞创作的人,如果心不在这块土地,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

在演出尾声上台表演

为了寻找合适拍摄的场景和活动,我向韩老师了解他的日常作息。虽然他已从教育界退休,但写作从未间断,每周不仅在《新明日报》上撰写专栏,脑海里也在构思几部戏剧。当他提到正在研究单口相声和脱口秀的相同之处时,我灵机一动:“老师,新加坡也有中文脱口秀演出,您有兴趣看看吗?”

我的小心思开始蠢蠢欲动——如果我能成功说服韩老师去尝试脱口秀,他的“处女秀”肯定能为纪录片增添独家亮点!

联系上脱口秀团体后,我满怀期待地邀请韩老师一同观看一场“开放麦”演出,它在乌节路的一家咖啡厅举行,与韩劳达熟悉的专业舞台环境截然不同。放眼望去,表演者和观众几乎都是Z世代的年轻人,而且表演者都是业余爱好者。

韩老师毕竟是德高望重的戏剧文化奖得主,又创作过无数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他对这些略显稚嫩的表演者会有什么看法呢?看着一个个青涩的表演,我忐忑不安地偷偷瞄了老师一眼,他却低着头,好像在看手机。我心里一凉。

出乎意料的是,最后一个表演者下台后,韩劳达站了起来,泰然自若地走上台,熟练地接过麦克风,为在座的年轻观众献上了他的第一场脱口秀。他台风稳健,说起笑话来游刃有余。看着台下被逗得捧腹大笑的观众,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韩劳达首次讲脱口秀,台风稳健,说起笑话来游刃有余。(谢智扬摄)
韩劳达首次讲脱口秀,台风稳健,说起笑话来游刃有余。(谢智扬摄)

拍摄幕后

在接下来的拍摄日子里,韩劳达随着制作团队奔波于中正总校湖畔、牛车水街巷、蓄水池徒步道等,不厌其烦地配合我们的拍摄要求,在烈日下反复走位,一遍遍地重复动作与访谈内容,从未有任何怨言。只有在拍摄结束后,他才笑着调侃自己说:“我今天当了一整天的茄哩啡(临时演员)。”

韩劳达与摄制队分享自己在中正总校中学参加戏剧研究会的故事。(叶振忠摄)
韩劳达与摄制队分享自己在中正总校中学参加戏剧研究会的故事。(叶振忠摄)
在烈日下反复走位、重复动作,韩劳调侃自己说“当了一整天的茄哩啡”。(陈渊庄摄)
在烈日下反复走位、重复动作,韩劳调侃自己说“当了一整天的茄哩啡”。(陈渊庄摄)
新加坡的相声“铁三角”——黄家强(左起)、韩劳达和杨世彬在实里达蓄水池公园回顾过去40多年的合作经验。( 陈渊庄摄)
新加坡的相声“铁三角”——黄家强(左起)、韩劳达和杨世彬在实里达蓄水池公园回顾过去40多年的合作经验。( 陈渊庄摄)
戏剧盒创办人郭庆亮(右)与韩劳达畅谈新加坡华语戏剧的发展。(陈渊庄摄)
戏剧盒创办人郭庆亮(右)与韩劳达畅谈新加坡华语戏剧的发展。(陈渊庄摄)
韩劳达在家中接受制作团队的访问。(陈斌勤摄)
韩劳达在家中接受制作团队的访问。(陈斌勤摄)
韩劳达和儿子韩蕴光一起翻看动画长片《乌拉世界》的人物设计图。(李冠卫摄)
韩劳达和儿子韩蕴光一起翻看动画长片《乌拉世界》的人物设计图。(李冠卫摄)

“你如果不把创作当使命的话,这爱好很难持久。”在制作这部纪录片前,韩劳达的这句话对我而言,一直都是抽象且遥远的。然而,制作过程中读遍他的作品,并在拍摄现场亲身感受到他对创作的执着和热情,我逐渐领悟了这句话的真意。

韩劳达在家中书房写作。(陈斌勤摄)
韩劳达在家中书房写作。(陈斌勤摄)
编导蔡人慧(中)与韩劳达(左)、郭庆亮在拍摄结束后合影。(作者提供)
编导蔡人慧(中)与韩劳达(左)、郭庆亮在拍摄结束后合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