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星和园湖畔,只见舞者在灯火阑珊处熠熠生姿。化生艺术团全新舞作《月光剧场——灯火阑珊处》属于年度“月晕系列”,这次在星和园免费献演,带艺术穿梭邻里社区,让广大街坊受益。
2025年《月光剧场——灯火阑珊处》下称(《灯火阑珊处》)除了由专业舞者演出,化生艺术团也和文礼活跃乐龄中心、新加坡艺术大学南洋艺术学院合作,让一群年龄介于60至80岁的乐龄人士,以及近20名学生一同演出。
创作灵感来自“少即是多”
化生艺术团近来关注“正念”,8月才举办《七月流火》创意表演工作坊,开放给无舞蹈背景的乐龄人士,展开一场身心合一的冥想修炼。《灯火阑珊处》则以静谧清幽的星和园为舞台,邀请观众沉浸在沉静安宁却别具力量的月夜中。
化生艺术团艺术总监梁佩贤提到,《灯火阑珊处》的创作灵感来自“少即是多”的理念,强调去芜存菁,在留白中寻找精神内涵。有别于一般演出,《灯火阑珊处》没有线性叙事情节,而是编排八个曲段,在星和园迎宾厅旁的湖畔徐徐展示,通过一幕幕诗情画意的画面,给观众一种轻盈徜徉于公园中的体验。
借道具拓张舞蹈广度
借由巧妙的舞蹈编排,梁佩贤形容,星和园步道将化为歌舞伎(kabuki)舞台。
演出副编导玛维恩·洛萨诺(Marveen Lozano)受访时说,这场演出以30米长、4米宽的步道为狭长舞台,和观众的距离约有12米。因此,他们让舞者借助不同道具,拓张舞蹈运动的广度,比如乐龄人士以枝条舞动云朵般的道具,学生则使用铃铛,看似微小动作,探索不一样的舞蹈效果。
副排练总监艾莎·波利斯托(Aisha Polestico)则提到,这场演出在星和园呈献,因此也蕴含“侘寂”美学强调的简约、朴素,与自然和谐共处。“舞者动作看似很简单,但集合团体力量就会展现出动人的效果,从远处观看也别有风味。”
谈及和乐龄舞者的排练过程,波利斯托说,每次排练一小时,前半部都会先展开一些练习,改善他们的姿势,增强灵活度。她说:“我们总是说,这是‘亮相’,也就是如何展现舞台表现力。一开始,他们会很紧张、害怕,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些训练改善姿势和灵活性,也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即使走在街上也能显得自信,随时都在表演状态中。”
波利斯托也观察到,表演者手上有了道具后,注意力会从自身的焦虑和紧张,转移到如何操作道具上。
化生艺术团2024年呈献的“月晕系列”《奇幻蓝月》,在克拉码头李德桥上演,地点相对繁忙热闹,2025年移师沉静清幽的星和园。
10米织布象征花瓣覆水面
梁佩贤分享选取场地的背后考量。其实,自然透风,且设有模拟石灰岩洞的绿谷长廊,让访客仿佛置身大自然,可惜只能容纳10个人。和风茶室也面临同样问题,虽然极具氛围,空间却有限,他们最后选择在迎宾厅湖畔演出。
她说:“星和园的留白,让环境自然流露声色,是《灯火阑珊处》重要的创作元素。”
谈及演出亮点,梁佩贤介绍,其中一个布景是将10米织布置于池上,象征樱花花瓣覆盖水面。其中一支舞蹈演出时,由文礼青年联系网成员制作的深蓝花环在水中摇曳生姿,配上日本民谣《竹田摇篮曲》,瞬间营造出月夜之中,水面波光粼粼,繁花盛开的景象。梭行于步道的舞者,别具神秘韵味,带来流动的文化盛宴。
在银色云朵间邂逅月神,看四只月蛇生动盘旋夜空,演出终将在樱花海中与人们告别。在这30分钟的演出中,观众在湖畔或坐或站,梁佩贤说,都市人习惯繁忙脚步,连去公园都是为了锻炼,《灯火阑珊处》如同生活中的一个逗号,让人短暂停顿,观赏一场沉静而炫目的演出,从中疗愈身心。
《灯火阑珊处》恰逢裕廊湖灯会,与灯会其他节目,如灯展、音乐会、嘉年华和文化表演交相辉映。演出免费观赏,无须报名。
▲《月光剧场——灯火阑珊处》
裕廊湖花园星和园近迎宾厅(60 Yuan Ching Road S619672)
9月26日、27日(傍晚6时,晚上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