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史学者陈芳明教授将于10月出版最后一部著作,内容关于鲁迅在台湾的传播与接收。

陈芳明9月18日来到新加坡草根书室,讲述他撰写《台湾新文学史》的过程。这部论著耗时11年完成,出发点是为了正本清源。他说,当时发现市面上写台湾文学史的著作,多由各人民出版社出版,但开篇都先提政治,内文也没有细谈台湾的文学成就,他认为这并不是研究文学的方法,而是政治宣传。

与其一味批评,不如自己下手示范,以自己的观察写台湾文学史。因此,陈芳明自1999年开始准备《台湾新文学史》,2000年动笔,2011年初版,2021年再出版10周年版,也译有日文版与韩文版。陈芳明提到,书中写到的作家,他都要求自己通读他们的著作。之所以为“新”文学史,陈芳明解释,因为若单纯谈台湾文学史,必然涉及清代甚或更早,包含古典诗,范畴更广。

陈芳明在分享会上谈到,台湾戒严时期,对思想和舆论审查严格,许多书籍都是禁书,他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大开眼界。

读文学应抱持开放心态

如今,区域与国际政治局势又复紧张对立,人们的政治立场经常趋于两极化,不仅由上至下对文字的控制又兴盛,坊间人们在阅读文学时,也难从政治思考中解放,失去单纯赏析文学的心。

在这个时代环境下,陈芳明为何要在台湾出版鲁迅研究?

陈芳明在活动上受访时说,鲁迅是文学大家,但他不属于一个国家,一种论调。实际上,鲁迅留学日本,思想与文字深受当地影响,日本社会也对他感到骄傲。陈芳明提到,鲁迅的影响深远,遍及东亚、东南亚等不说,连欧美国家也有人在研究鲁迅。他不是中国的鲁迅,而是世界的鲁迅。

不过陈芳明也强调,如今有论著将鲁迅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当一名作家受到如此待遇,就不再是个人,而是被神化,而他认为,文学不该这样。

陈芳明谈到了自己的文学观。他忆起多年前读洛夫的诗《石室之死亡》,当时年轻读不懂,还写过书评,批评洛夫的诗写得太晦涩。后来,他因政治因素被列入黑名单无法返台,经过生命历练和苦难,了解到《石室之死亡》写的“石室”,意指金门八二三炮战时的坑道,谈的是生命,是死亡。他后来再写文章“忏悔”,与诗人洛夫和解。

陈芳明要表达的是,读文学应该抱持开放心态,给自己和作品第二次机会,有时候第一次读不懂或不喜欢,可能是人生历练不够。以他而言,再读作品发现自己读懂了,进入个中情境与作者知心,那是无比的心灵满足。

今年78岁的陈芳明说:“我的身体已经不能再长高,也不能变得更健康,但至少在头脑清楚的时候,应该继续阅读。”他还在读时下年轻人的新作品,但最多只能读到30岁作家的书,再年轻一点的,语法已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