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的当下,诗歌如何成为穿透黑暗的微光?2025年台北诗歌节以“缝隙之光”为题,汇聚来自欧亚美非各大洲的诗人,用多语言、跨文化的诗歌创作,结合音乐、戏剧、电影等多元媒介,给出文学的应对方案。

跨语言辨别认同

台北诗歌节自2000年开办,以诗为核心跨越多个文艺领域,打造城市文化招牌。2025年16场活动陆续在10月4日至10月18日登场,开幕日诗演出《缝隙之光》,汇聚多个语种与国族创作者,聚焦于流散、战争与语言认同等当代议题。

出生于罗马尼亚的柯琳娜·欧博阿耶(Corina Oproae),是2025年的台北驻市诗人。移居西班牙和母亲离世后,她选择了用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创作,以非母语抽离创伤记忆。除了诗歌与小说屡获关注,她也多次获得国际翻译奖项。

诗歌提供了共情创伤和重建共同体的可能,让个人议题折射出多元面向。柯琳娜在接受台湾中央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自己与西班牙语的关系,犹如台语与中文、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现场的其他国际诗人同样以母语节奏朗诵诗歌,探讨地理与语言文化上的离散。厄瓜多尔诗人奥古斯托·罗德里格斯(Augusto Rodríguez),用诗歌聚焦文化与社会矛盾。巴勒斯坦诗人马万·马库尔(Marwan Makhoul),从亲身经历出发,呼唤烽火中的和平。两度造访台北诗歌节的日本诗人平田俊子,讲述童趣诗歌里的戏谑意涵。香港诗人刘伟成对比两地人文风景。

闭幕诗行动《彼此彼此,自己自己》汇聚六位原住民族诗人,边吟诵边配乐,呈现国际与台湾本土文化碰撞的诗歌张力。

都会人的生活诗意

本届台北诗歌节也将诗歌话题延伸至日常,展现了多个俗世诗潮,用诗歌映照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比如齐邀三十多岁的女诗人,共谈性别议题之外的身体与自然;以女儿为题,展现不同版本的组诗与组曲,带动观众集体吟诗作对;以及三位社畜诗人,点题诗人真实的生存缝隙,照亮诗歌与社会的阶级。

影像也与诗歌串联,展演诗人的多彩后台。台北诗歌节放映《东北嫲之歌——在海啸的岸边》,以及西西纪录片《候鸟——我城的一位作家》。

探讨诗歌话题之外,主办方台北市文化局与各机构合作,营造城市阅读氛围。他们在全市各市立图书馆推出隐藏活动,节日期间借书即可获赠儿童诗歌主题绘本。

季风带配合设展

独立书店也成为台北诗歌节的重要据点。马来西亚季风带书店作为八家合作单位之一,在店内设立诗歌展览,也配合节日推出限时活动,满额赠送“缝隙之光”主题诗选等优惠。这是季风带书店第三次参加台北诗歌节。自2018年创立以来,季风带作为专营东南亚主题的书店,既为台湾读者打开了新马文学的窗口,也为新马作家搭建了海外舞台。

然而,台北诗歌节也见证了独立书店的艰难处境。曾多次参与诗歌节活动的有河书店,在活动期间宣告年底闭店。

与此同时,桃园阅读节在9月8日至12月15日举办,设立好书推荐会和夜宿图书馆等特色活动,与台北诗歌节南北呼应,共同推广家庭阅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