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生的蕨类占蕨类植物的三分之二,绝大多数是草本,植株矮小。桫椤是其中一种,但它比较特殊,有乔木般的主干,外形像棵树,因此被称为树蕨。它是蕨类植物中的稀有品种,最广为人知的,要算是叶背银白色而得名的银蕨。银蕨是新西兰的国花,它的几何图形,成为新西兰航空的图案设计,随着航班飞到世界各地去。

桫椤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科学家的考证,出现于距今3亿年以前的古生代石炭纪时代。比恐龙还要早,曾经是“素食”恐龙的主要食物。

野地上寂寞的身影。(作者提供)
野地上寂寞的身影。(作者提供)

其实,在中生代侏罗纪时期,蕨类植物都是高大的树木,鳞木、封印木、芦木和种子蕨等都长得几十米高,曾广泛分布于欧洲、美洲、亚洲,由它们组成的原始森林,蔚然壮观。它们和恐龙同生共荣,成为“地球爬行动物时代”的标志植物。人类作为后来的物种,与这些高大的蕨类植物从未打过照面,但它们却以另一种形态——煤,登上此后的历史舞台。这些蕨类植物的遗骸埋于地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曾经的绿色生命,转化为为人类提供能源的黑色财富。从世界煤矿资源数量和分布范围的巨大,可以遥想当年树蕨曾经有过的高光时刻。

来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火山活动、陨石撞击,给地球带来巨大灾难,约75%—80%的物种遭到灭绝,包括“统治”地球的巨型掠食者——恐龙,以及和它们伴生的各类生物,就此深埋在泥层里,逐渐形成了化石。就是这些记载着地球生命和远古信息的古老化石,让我们得以追溯地球演变的历史。也是在这些化石当中,科学家们惊诧地发现“桫椤”——而且它竟然还存活在今天的阳光下!

桫椤,因此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桫椤(学名Cyathea dealbata)有接近5百个种类,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常见的有黑桫椤,白桫椤,台湾桫椤,南洋桫椤,鬼桫椤,笔筒树,蛇木,龙骨风等。它主干一般不分枝,直径10-20厘米。株高1—8米;白桫椤可以长至20米高;新西兰的一些种类甚至可以高达25米。叶子是多回的羽状复叶,如张开的华盖,长在茎干顶端。叶片长可一二米,婆娑茂盛,四季常青,远望有几分像是椰子树。与其他匍匐在地,或附生在树干岩隙的蕨类相比,它们飘逸潇洒,卓尔不群,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

桫椤作为古老的孑遗植物,是介于单细胞植物:青苔,演变为后来的乔木,灌木等之前的过渡模式。像所有的蕨类植物一样,繁殖靠的也是孢子(spores)。由于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孢子的存活率。此外,桫椤既怕干旱又怕洪涝,喜欢潮湿的坡地,和阳光充足的溪边。由于桫椤自身繁殖的特点和生存环境的破坏,桫椤成林已不多见,许多地方只能偶尔在山间一窥它孤单的身影。因为它特别适宜潮润的山地林和云雾林,因此,在云顶和金马仑高原,霞光初露,在树丛之间,在云雾缭绕处,它们若隐若现,成为高原美丽的风景线。在本地的自然公园,影影绰绰的林荫下,偶尔能见到茕茕孑立的一株两株。而在铁道走廊边的丛林,除了仰望高大的南洋楹,也散布着一些桫椤。这些长得两三米高的桫椤,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即它的老叶枯萎后并不脱落,而是围绕着树冠下垂,在绿丛当中恍若穿着草裙的舞者,其实这是树蕨为避免藤蔓植物攀爬而衍生出的生存手段。穿越悠远的光阴,历经未知的,不可胜数的劫难,它们站立着,给人们无言的启示。

由于桫椤随时有灭绝的危险,更由于桫椤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和地壳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所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桫椤科的全部种类,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名录(红皮书)中,成为受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

不脱落的枯叶,保护着母株。  (作者提供)
不脱落的枯叶,保护着母株。  (作者提供)

桫椤作为陆生植物的“活化石”,对科学探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另外的时空,它们还曾有过另类的贡献。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马、泰军警联合行动,围剿泰南的马共游击队,在他们活动的森林,分别驻扎多个据点。大部队被迫转移进大山深处,远离开辟的木薯芭,还被掐断与外界联系的运输线,一百多人的口粮顿时成为紧迫的问题。云雾深处,风清水冷,饥饿威胁着游击队员的生存。这时能做的,是到山谷的溪流边,斫伐一种类似棕榈的植物,剥去外皮,取出髓芯,每一株都能剖得十几公斤。回来后剁成小方块,焯水调味,加入偶尔猎获的野猪肉骨,可以媲美焖炖白萝卜。因此被昵称为“山萝卜”。后来知道了,这些不惜粉身碎骨,救援饥饿的游击队的野生植物,正是“黑桫椤”!

桫椤的茎干不仅可食,还能入药。中药中的“龙骨风”就是它,有清热止咳、祛风除湿、跌打损伤、预防流感等功能。如同鸟巢蕨、观音坐莲蕨等蕨类植物,它们与人类在地球上同栖共生,说不定什么时刻,它们还会站出来,救苦度厄,发挥某种未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