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读了电视舞台剧编导柯宗明写的“侦探式”历史小说《陈澄波解码》,知道了台湾画家陈澄波(1895-1947)的名字,写了篇专栏《解剖陈澄波密码》。2025年,适逢陈澄波诞辰130周年,趁受邀采访Art Taipei台北国际艺博会之便,特往尊彩艺术中心二楼看陈澄波的25幅画,他于1924至1947年间在台湾、东京与上海留下了深情凝视的目光(展至11月2日)。

无论走到哪里,陈澄波凝视土地与人物的目光是热情洋溢的,其画的构图从认知出发,色彩明艳,笔触拙朴,是学院派,却流动素人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他的风景画是邀约,画面经常出现敞开的街道、小径,诱人进入静谧美好的日常生活场景里流连忘返。油画《满载而归》(1936)视角从淡水北方山坡俯瞰而下,蜿蜒的红土大路,两旁的电线杆,引导民众与挑担小贩(还有观者)穿越市街,直抵河港。清晨河岸边整齐堆叠木材,冒烟的轮船停泊在栈桥旁。

生于台湾嘉义的陈澄波,29岁就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的图画师范科,1926年以油画《嘉义街外(一)》成为第一位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的台湾艺术家。本次展出陈澄波留日时期的油画作品——穿制服读书的学生,学校所在的上野公园,明显受到西方印象派现代绘画(尤其梵高的笔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