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剧场导演邓树荣,受邀执导跨文化戏剧学院2025年毕业制作,他选择了经典莎剧《奥赛罗》,这也是他首次执导这部剧。
邓树荣拥有超过30年的剧场经验,是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前院长,也是“邓树荣戏剧工作室”的创办人和艺术总监,被誉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剧场导演之一,导演作品超过60部,包括《泰特斯》《马克白》《舞·雷雨》《李尔王》等。
2014年,邓树荣成立“专业形体戏剧青年训练课程”,积极培育青年演艺工作者,实际上,他和郭宝崑与T. Sasitharan创办的跨文化戏剧学院也有渊源。
莎剧是剧场教育绝佳选择
邓树荣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忆述,1990年代,郭宝崑应香港艺术发展局之邀,到香港交流,当时也看过邓的几部戏,两人因此结缘。1999年,他再到香港宣传“剧场训练与研究课程”(TTRP)的成立计划,曾邀请邓树荣来导戏,遗憾的是,郭宝崑2002年过世,课程后来也转型为如今的跨文化戏剧学院。如今有机会前来新加坡,执导学院毕业班制作,邓树荣为何破例导《奥赛罗》?
邓树荣说,本届有四个毕业生,三男一女,《奥赛罗》重要角色不多,重头戏就足够让他们发挥。他提到,因为这班学生不多,反而可以细致打磨,每个人都有充足戏份。而这版《奥赛罗》不但有演员分饰角色,也明显出现反串特质,但没有戴上面具,只是换装,具有很强的表演性。
他认为,莎剧是剧场教育的绝佳选择,因为它包含大量文本、情感表达和戏剧技巧,非常适合教学。认真剖析这次挑战的原因后,他话锋一转:“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它其实是在说假新闻这回事,今天的世界,假新闻也越来越多,我认为这是它和当今世界的关联。”
从身体出发的简约美学
这半年对邓树荣来说是行程满档的时期,2023年首演的《薄伽梵歌》参与“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10月24至26日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演出三场,他星期天又匆匆回到新加坡。《奥赛罗》演出后,他又要回香港排另一部《等待果陀》。
这三部剧作截然不同,《薄伽梵歌》来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通过无言剧、歌唱、舞蹈和视觉艺术等多重形式,反映当今时代挑战,粤语版《等待果陀》则由香港三料影帝林家栋主演,这三部轮次上演的剧作虽截然不同,却都反映邓树荣的核心风格:从身体出发的简约美学。
邓树荣提到,跨文化戏剧学院的课程涵盖亚洲传统戏剧和现代西方表演,排演《奥赛罗》是个不错的学习经验,让演员结合身体表达和台词传递。
在排演的过程中,他也有所收获,重新发现剧中的巧妙安排,而这当然和莎士比亚的功夫很有关系。不过邓树荣坦言,在八周内完成《奥赛罗》,时间颇为紧凑,此前也和学生素不相识,只能在短时间内尝试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喜恶。相较他和《等待果陀》一众主演的深厚交情,《奥赛罗》显然带来另一种挑战。因此,他在这次扮演的导演角色,更倾向给予指导,偶尔听听演员反馈。“我希望这次执导,能为学生传递一种专业精神,让他们在这次的学习经验中,找到毕业以后的一些方向。”
《奥赛罗》由跨文化戏剧学院与滨海艺术中心联合呈献,四名毕业班学生为Aditi Venkateshwaran,Kunal Dara,Sanat Mehta和Surendran Ananthan。
▲《奥赛罗》
11月6日至8日(星期四至六,晚上7时30分;星期六,下午2时30分)
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Esplanade Theatre Studio 1)
票价:27元
购票:iti-othello.peatix.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