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华文文学版图中,新马华文创作以其独特的南洋风格占据重要位置,出版人认为,其中的独特性和异质性,可能是一大优势。面对数码化趋势等挑战,新马华文文学出版如何在小众市场中寻找新的可能?2025年作家节上,且听两地作家、出版人和媒体人——林韦地、曾翎龙和林方伟分享。
林韦地,是草根书室董事、马来西亚皇冠文化出版机构社长,并创办了台湾季风带出版与书店,他同时也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华文咨询委员会成员。他认为,新马华文文学处在“非常边缘和小众”的位置,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他说:“曾经有一位日本文学教授和我说,他们观察华文文学的发展,更看边缘的场域,如果边缘文风鼎盛有很多精彩的作品,则表示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是繁荣和蓬勃的。看中心很多时候不一定可以看到什么,反而是观察边缘场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细节。”
与之对谈的曾翎龙是马华作家、《星洲日报》文教部主任和有人出版社总编辑。他受访时提到,因为阅读人口、读者素质和市场架构,中台书籍随处可见可买,读者选择很多,马华出版一直都是小众的,他以“淙淙流水,宁静以致远”形容其发展趋势。
“我们没有汹涌的浪涛,但细水长流,一直都会冒现好的作者,在资深作家和年轻作家的承传上,也没有青黄不接的问题,偶尔还会有一些激流,踫上突起的尖石而窜起不低的水花。”
他举例,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在中国卖破30万本,在马来西亚目前也就六、七千本,市场规模是没法比的。“比如早年的许友彬少儿小说可以卖三五万本,假牙诗集在台湾也卖了一万本,黎紫书当然是迸得最高的水花。但这些都是需要积累的,首先你要写得好,好到了一个时间点,它可能就会被发现。”
两人都相信新马华文出版的优势,在于特殊性和变异性。曾翎龙认为,比如五一三事件、拿督公和新村题材,是多元社会赋予的,“只有我们能写,也只有我们写出来才有贴身的情感认同”。
新马需建立审美主体性
《联合早报》高级资深记者林方伟近年钩沉、挖掘张爱玲与刘以鬯不为人知的事迹,2025年主编《潮湿的记忆——刘以鬯南洋短篇作品全辑》,由香港本事(Book Matter)出版。他对“南洋华文创作”的概念和定义有兴趣,也提到刘以鬯这个香港作家,曾在新加坡生活过,过去人们看来,这可能只是“萍水相逢”的一段,实际上,此地对他个人生平和创作生涯都起了影响。
林韦地看来,中港台对新马还是陌生的,或许比十年前好些,但还是有很多刻板印象,理解也停留在表面。他认为,这首先看新马是否能了解自己,或是反而得透过中港台等优势场域,而可能有所偏差。再来,新马有没有自己的审美主体性,而不是过度迎合中港台对自身的想象。
因此他对“出圈”比较无感,认为那和文学审美没有直接关系,比方说黄锦树的《雨》在中国卖了几万本,但熟悉黄锦树的文学专业读者,应该很少会认为那是他最好的小说作品。他说:“最重要的是新马的创作者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度和深度的阅读,有自我主体的审美标准,有了这些条件,自然可以产出好的文学作品。”
可凭节日通票参与本场活动,详见singaporewritersfestival.com。
▲在商业与文学之间:南洋华文创作与出版的挑战与可能
11月9日(星期天)
下午1时至下午2时30分
Blue Room,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