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奏家转型成为研究者,历史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再现我们先辈经历的过往?

本地青年钢琴演奏家林香凝,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拥有钢琴演奏学士与硕士学位。她后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历史学硕士课程,如今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培养的历史博士项目,研究钢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身份变迁。

钢琴家读历史系令同学惊讶

林香凝学术旅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她从小在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接受的艺术与人文并重的教育。除了主修钢琴,她在国际文凭课程中选修了人类学,这门课让她首次对人文研究产生兴趣。她说:“我当时读到案例如苗族蒙人(Hmong)对癫痫症的文化理解,或印度夜班客服女性的生活状态,这些都让我着迷。”这种跨学科的好奇,后来逐渐发展成她的研究路径。

“2021年我音乐硕士毕业后,看到国大推出‘继续教育’硕士课程。开始只是随便翻翻看,觉得历史系的一些课程很有趣,也没想过这之后成为我的主修领域。”林香凝说:“初入历史系的时候,每次课上自我介绍我是钢琴家,同学们都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国际关系、文学、经济等更近的学科。直到后来我遇到全球史老师Timothy P. Barnard,他也是我现在的导师。”

她说:“课程介绍了很多研究路径:文化史、环境史,以及如何‘去欧洲中心化’地书写19世纪历史。期末作业是:选一个你关心的主题,写一篇反思,谈谈这门课如何让你重新审视它。我很自然地写下了‘钢琴’这个词,这是我最熟悉的东西。在此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第一批钢琴是如何进入新加坡的?自那时起,这个问题便挥之不去。”

研究路径接近“物的社会生命”

林香凝说,自己的研究受社会史、微观史(mircrohistory)、“物的社会生命”(social life of things)等多种研究路径的启发。她提及微观史著作《奶酪与蛆》(Il formaggio e i vermi,1976)研究一位文盲磨坊主Menocchio的异端思想,从历史审讯档案中重建其世界观,揭示文艺复兴时期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这颠覆了我对历史的看法,我曾以为历史就是国家大事、战争与时间节点。”

林香凝的研究受到社会史、微观史、“物的社会生命”等多种研究路径的启发。(唐家鸿摄)
林香凝的研究受到社会史、微观史、“物的社会生命”等多种研究路径的启发。(唐家鸿摄)

她也提及James F. Warren所著《黄包车苦力》(Rickshaw Coolie)一书,揭示了1880至1940年新加坡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林香凝说:“当我们想到黄包车夫或其他底层劳动者时,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新加坡社会占有重要位置,但问题是:要怎么写他们?怎么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并不富裕,没有闲暇写日记,也没有留下企业账本,完全不像资本家那样能被‘研究’。而作者的做法让我非常震撼——他去查验尸报告。通过他们的死亡记录、警方报告,以及同事或雇主的陈述,据此重建他们的生命轨迹。”

林香凝所从事的研究,更接近“物的社会生命”这一研究路径。她提及历史学家高彦颐的《砚台在清初的社会生命史》,研究文人使用的砚台——看似是个人书写工具,却能折射出帝国权力、品味与阶层结构。

林香凝说:“作为兼具乐器、财产、商品三重身份的物件,钢琴是工业与殖民时代最具象征性的物件之一,浓缩了19世纪社会的物质追求、科技进步与审美变迁。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地位、教育与品味的象征,在英国及大英帝国的众多殖民地皆是如此。”

她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报章、航运进出口货单、名人信件,还有各种社会活动记录。“早在1830年代,就有钢琴输入新加坡的记录,与酒、瓷器、家具并列。一些殖民官员即使短暂地在新加坡停留几年,也不惜大费周章从欧洲运琴进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钢琴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钢琴广告中的有趣现象

“殖民官员的频繁更替,让二手钢琴开始在市场流动,报纸也出现卖琴、修琴、卖谱、教课等广告——和当今的生态并无太大区别。”林香凝说:“这些标注了地址与门牌号的广告,或是乐评结尾的演奏者名单,不仅是继续探索的线索,也让历史更加有血有肉。”

她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19世纪后期,广告里开始出现‘特别为热带气候设计’这样的字眼。我很好奇这些话的真实含义——是否真有制造工艺的调整?还是厂商针对海外客户的营销策略?”

“钢琴制造工艺在19世纪有很多改良,诞生了大量新专利。比如内部的铸铁框架就是一项伟大发明,除了在琴弦的力学结构、声音传播方面的作用,也大大增强了钢琴在海运货舱中的耐受力。”林香凝说:“‘Music of the Raj’(英属印度的音乐)一书中记述,古钢琴在18世纪印度的音乐生活中已经流转,而体积庞大、运输不便的钢琴向来被视为‘物流噩梦’,如果没有铸铁框架,很容易在远洋运输中散架变形。”

林香凝指出,钢琴内部的铸铁框架,为钢琴在远洋航运、国际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唐家鸿摄)
林香凝指出,钢琴内部的铸铁框架,为钢琴在远洋航运、国际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唐家鸿摄)

林香凝的博士学期为四年,第一年和最后一年在新加坡,中间两年在伦敦。2025年9月,她已在伦敦安顿,继续她“在干草堆中寻针”似的研究。“从老牌钢琴厂的出货记录,到海峡殖民官员的档案,贸易杂志、协会记录、信件、日记,凡是能让我拼起那幅图的东西,都不能放过。”她说:“虽然我才开始第二年的学习,但已经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有新的问题涌现。”

林香凝也欢迎有相关资料的人向她提供线索,通讯电邮是:singaporepianohistory@gmail.com。届时,她的研究成果,将以钢琴为一个历史切片,向人们展现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海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