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出版推出全新学术出版系列“思想南洋”,专注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华人研究,本系列以历史学者李元瑾博士的《李元瑾文集》为首发出版丛书。
李元瑾为香港大学博士,在知天命之年踏入云南园学府,创办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领导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她在教学、行政和活动之余,利用有限时间从事学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马历史人物、新马华人知识分子、新马华文教育、华族文化、海峡华人研究、东南亚华人与近代中国等,发表过有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多部作品。如今将作品编为文集五卷。
《李元瑾文集》首卷是《林文庆的思想:中西文化的汇流与矛盾》,第二卷是《东西文化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邱菽园、林文庆、宋旺相的比较研究》,两者皆为专著;第三卷《新华知识分子:护根与进取》,第四卷《学府荆途:鹭岛厦门大学·狮城南洋大学》以及第五卷《历史的纵贯与横越——华人研究:新加坡·东南亚·中国》则是论文集。
历史研究具现实意义
李元瑾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她在南洋大学历史系求学时爱上学术研究,毕业后加入华中初级学院执教,公务家务两忙之余,抽空涉足学术场域。46岁那年,她获香港大学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天命之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职,自认是个迟到的大学学术人员。
“在大学十数年来,虽耗费不少时间兼顾行政事务、教学事宜和学术活动,但总算比较有机会沉浸于学海之中,从事‘千日一里’的学术研究。”
虽然将历史研究工作形容为“千日一里”,李元瑾自觉这并非限于象牙塔内活动,研究成果兼顾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她举例,透过林文庆研究,可以窥探过去新加坡华人与中国、英国、东南亚在政治与文化上的互动,而林文庆在百年前推动的讲华语运动和儒学运动,百年后一一在新加坡重演,历史给人们一再上了华人“保根”和“护根”的课。
“研究林文庆,让我有足够论据和强力论点,为先贤向中国历史讨回公道,使他在中国厦门大学的地位获得平反,让往昔与现实对话,让先贤获得安息、今人受到鼓舞,也连带让中国多了解往日许多南洋知识分子北上中国的付出和贡献。”
关于林文庆的研究成果,也足以解释如今编撰文集的动机。李元瑾提到,林文庆的活动和贡献多元、跨领域、跨时空,她多年来陆续以不同题目和重点撰写专文,发表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和论文集等,谈到他在新加坡如何保护康有为并支持其维新事业,林文庆的女权与女学思想如何在新马实践,他在中国义和团事件发生时撰写《中国内部危机》、他的“华夷之变”心路历程等等。如今出版文集,可以集中呈现林文庆的多面性,也方便学者与读者研读。
研究有草根特质
李元瑾关注具有当下意义的课题,自觉所从事的研究有草根特质。多年来,她发表多篇关于海峡华人、知识分子、华文教育、南洋大学、儒学运动、华族文化、身份认同、新加坡历史建构、中国与海外华人等之类的论文或演说。“或许因为比较接地气,或许其中一些课题较少学者关注,本地中英报章乐意转载或翻译,并得到读者们长期正面的回响,让我感到在这特殊的年代,学术之普及、学术与现实之结合,自有其深长意义。”
李元瑾解释,自己笃爱将历史人物置于“挑战与反应”的情境,进行研究与比较。除了热衷探索历史的现实意义,也关注所在地一些历史记忆或社会记忆中的风风雨雨,考察个人或群体的回应。由于喜欢归纳历史事件与人物行为的模式,于是选择诸如人物的比较研究、历史的纵向演变或横向跨越的探讨,窥探模式的典型意义、历史的断裂与赓续、历史的横越与异同等。因此,这套文集的编列,重视整体架构,人物从个人到群体、时间从过去到现在,空间则从新加坡延伸到区域和中国。在人、时、空有一定的跨越和伸展。
《李元瑾文集》新书发布暨座谈会由焦点出版与怡和轩俱乐部联合举办。本次新书发布会还邀请到王赓武教授、王德威教授和王昌伟教授作为座谈嘉宾,分别主讲“南洋与东南亚”,“写在南方之南”和“新加坡华人研究的现状”。三人皆为“思想南洋”系列的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其他成员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黄贤强和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嘉谦。在座谈会上,新加坡前副总理、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也将和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同台与谈。座谈会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博士主持。座位有限,欢迎公众报名。
▲《李元瑾文集》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
11月16日(星期日)
下午2时30分至傍晚5时30分
新报业中心礼堂(SPH Media News Centre Auditorium, 1000 Toa Payoh North S318994)
票价: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