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即将重返滨海艺术中心再演一回,带观众跨越900年时空,不仅走进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一览《千里江山图》的波澜壮阔,更能见证千百年来画家工匠的群像。

《只此青绿》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馆藏——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这部舞蹈诗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讲述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跨越900年时空走入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目睹他呕心沥血,与无数工匠人携手创作传世长卷的历程。全剧以肢体舞蹈和舞台视觉,描绘山河无垠的壮阔画面,构筑古今时空联结。

推出电影和交响音乐会版本

自2021年8月在中国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只此青绿》迅速成为现象级文化IP,在80多个城市演出超过80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作品荣获第17届文华大奖等多项殊荣,曾登上央视春晚,覆盖超过80亿人次观众,引发一阵“青绿潮”。2024年,《只此青绿》电影和交响音乐会推出,以多元艺术形式共塑中式美学巅峰。

编剧徐珺蕊受访时说,2017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当时她在寒风里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只为和它之间仅仅两三分钟的惊鸿一瞥。后来在筹备《只此青绿》的一年多时间里,团队阅读大量书籍,接受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博专家、各行业非遗专家的教授和指导。

《只此青绿》剧情设定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全卷展出之际,由展卷人的发问开始,抽丝剥茧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千里江山图》究竟出自谁手”的传奇故事。为什么长卷上有众多钤印,却没有王希孟的名字?还有多少如同王希孟一样的人,隐没在岁月之中,但他们世世代代的心血,却化作承托这幅画作千年的命纸,化作料峭枝头一抹永不褪色的青绿?于是,织绢人、磨石人、制墨人、制笔人……一个个身影从迷雾中走来,渐渐清晰。她说:“《千里江山图》的意象里,不只有王希孟一人,而是画家工匠们的集体造像。”

主演临摹山水画演活王希孟

在饰演王希孟的张翰看来,王希孟是陨石般的历史人物和艺术家。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有画上短短几行题跋,就交代了少年画家的传奇一生。而他不光想用舞蹈诠释这个角色,而是融汇王希孟的专业精神,希望在台上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有专业精神的少年天才,为此他找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学习临摹山水画。

谈及彼此的共同点,张翰认为自己和王希孟一样,从小钻研一门艺术。王希孟自幼在宋代宫廷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学习,他则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大学学习,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会为他的画作而放弃所有,我也为了艺术和舞蹈追求放弃掉很多东西。”他捕捉到自己和王希孟的共同点,诠释角色的时候相对自在,而且能投入更多情感。

少年画家王希孟由张翰饰演。(主办单位提供)
少年画家王希孟由张翰饰演。(主办单位提供)

饰演展卷人的谢素豪则认为,对演员来说,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如何以肢体表达故事,在排练过程中,时时刻刻要把表演和肢体融为一体,表达的分寸感,动作的轻重缓急,幅度的大小,情绪的起伏,在舞台上完成每一段舞蹈都要做到身心合一,甚至360度无死角。《只此青绿》四年来演过800多场,要为不同的剧场空间量身定做。

原始舞剧版魅力独特

《只此青绿》已经发展为现象级文化IP,电影版和交响音乐会版也各自绽放光彩,但徐珺蕊认为,原始舞剧版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舞台艺术具有独特的瞬时性与不可复制性。每一场舞剧演出,都是演员在特定时刻与空间的一次性创作。举手投足、呼吸节奏、情感迸发,每个瞬间都是当下的、真实的,无法像电影那样通过后期剪辑来修正或重复。这种“此刻即永恒”的现场感,赋予舞剧一种珍贵的生命质感。

《只此青绿》2021年首演,至今已演出800多场。(主办单位提供)
《只此青绿》2021年首演,至今已演出800多场。(主办单位提供)

其次是舞台与观众之间真实的现场互动与能量传递。“在剧场中,演员能够直接感受到观众的呼吸、掌声与静默,并在这种即时的情感反馈中调整表演状态。这种台上台下之间无形却强大的能量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剧场磁场。”

此外,随着不同演员的迭代、不同场次的演出,甚至不同的剧场空间,《只此青绿》的舞台呈现始终在进行微调与提升。每一组“展卷人”与“希孟”都可能为角色注入新的理解,每一次根据不同剧场的舞台调整都会激发新的可能,这使舞剧并非拍板定案的完成品,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有机生命体。 

只此青绿
11月21日至23日(星期五至日)
晚上8时
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票价:68元起
购票:sistic.com.sg/events/amtog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