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平社上演《红鬃烈马》上半部后,下半部的故事11月初在华族文化中心剧场如约开锣。今年适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也恰逢平社85华诞。在同一年内筹备两场大型演出,将这部经典以全璧呈现给本地观众,可见平社的诚意与魄力,为国庆与社庆献上一份厚礼。

下半部的四折戏中,有些是京剧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故事接续上半部,但即便未看之前的演出,也能顺利进入剧情,人物对白与唱段都简明带出因由。剧组在改编上非常谨慎,忠实保留众多经典唱段和场面。虽不如上半部那般融入创新舞蹈元素,但舞台上依然惊喜不断,热闹好看,兼顾了戏迷与一般观众的期待。

女花脸与男青衣

《武家坡》是很多戏迷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这一折用50分钟的篇幅,细致描绘薛王二人18年后的重逢。崔妍继续扮演王宝钏,较之上半部,她的表现更令人眼前一亮。面对薛平贵的几番试探,她通过眼神、水袖和身段,层层递进地展现出由戒备、愤慨到惊喜、激动的情绪变化。相较之下,薛平贵的表演略显含蓄,若能在神情与眼神互动上更丰富自然,将更有助于呈现人物的立体形象。

《算军粮》一折在舞台上鲜少演出,虽无脍炙人口的唱段,却与前后故事连贯呼应。王允夫妻、三个女儿外加三个女婿还有丫鬟、家院悉数登场,观众看个热闹,也不失趣味。这一折中出彩的当数魏虎,嗓音洪亮,动作娴熟,举手投足皆是戏,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傲慢和无理。得知这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女花脸”,更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请来了“女花脸”,平社也有自己的“男青衣”。上半部中成功饰演王宝钏的任伟辰,此番意外反串丑角马达。在有限的篇幅内,他与对手一唱一和,妙语连珠,松弛有度,用风趣而本土的语言,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延伸阅读

【艺评】老戏见风骨 新编尤可期——观新加坡平社《红鬃烈马》上半部
【艺评】老戏见风骨 新编尤可期——观新加坡平社《红鬃烈马》上半部

导演亲自登台献演

与上半部的安排方式相似,主角由不同演员分折扮演。对业余京剧团体而言,这既解决了排练时间不足的问题,又给予更多成员上台锻炼的机会,更能依不同成员的强项来安排角色。如《银空山》和《大登殿》两折中都有代战公主登场,一偏武戏,一多文场,对演员颇具挑战。

《银空山》一折里代战公主与大将高嗣继的对打场面。(主办方提供)
《银空山》一折里代战公主与大将高嗣继的对打场面。(主办方提供)

导演张曼熙主攻刀马旦,这次亲自出演《银空山》中的代战公主。她唱作并重,跨马拉弓,台步娴熟,打功扎实,亮相利落,屡次赢得满堂彩。《大登殿》中代战公主的扮演者常熙雅则擅长青衣,换上旗装后,俏皮中不失端庄,与王宝钏姐妹相敬如宾。两位专业级演员从不同面向诠释了角色亦刚亦柔的魅力。

平社的一些资深票友也出色地完成了角色。水江天身兼数职,这次在文武两场中扮演薛平贵,嗓音浑厚,台风自然。李进慧饰演王夫人,戏份不多,但从唱腔到表演,较之以往都更显成熟。相信票友和科班演员同台对戏,对精进自身技艺并提升表演水准,都大有裨益。

虽然是业余团体,平社却力求呈献优质节目。此次为配合《银空山》的武戏节奏,特设齐全的打击乐队,整出戏都居台口位置,再现了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出场面。为了烘托阵势,兵士、丫鬟、太监等龙套一应俱全。虽然有些龙套演员年纪不轻,走位仍需靠后台提醒,但其专注与热忱尤为可敬。服装和道具也都力争还原经典;背景投影恰到好处,能表现场景转换;两侧中英文字幕编排用心,若能适当放大字号,每屏只显示一至两句唱词,将更便于观众跟读。

上下本《红鬃烈马》在本地的成功排演,不仅体现平社八秩晋五以来传播京剧的坚持与团队协作精神,也彰显着本地业余剧团在制作水准与舞台表现上的再一次跃升。

(作者是本地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