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新加坡作家节,呈现超过200个活动,加上开放使用“文化通行证”购票,出现通票售罄的盛况,一些作家如匡灵秀的人气之高,主办方不得不限定每名参与者签书一本,且来不及和作家合照。节目之繁多紧凑,恐怕已经成为作家节的“幸福烦恼”,让不少文学爱好者不得不匆匆赶场,甚至要在撞期节目中做出取舍。
这三年来,作家节的华文节目在策划人叶孝忠的设计下,颇重视文学的生活感。今年的“字味盛宴”系列结合饮食和文学,以各大籍贯的美食结合作家分享,粤菜场则请来名厨曾镜雄,在洲际酒店的满福苑餐馆呈现1920年代的粤菜,和文学的关联是李碧华的经典小说《胭脂扣》,小说中的石塘咀,曾经能找到这些名菜。
曾镜雄在本地多次开课,不吝和大众分享烹饪诀窍,加上爱说笑的个性,示范煮食的过程中,现场氛围热烈。端上桌的菜色包括猪油包、云乳贵妃鸡、桃胶薏米冬瓜和南乳花生等。在宴席上,记者偶与一名为了参加作家节而前来的澳大利亚游客同桌,她虽然对华语和粤菜毫无认知,却付费参与这场活动,饮食文化其实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一些参与者以为只是分享会,并不知道可以成为座上客,一饱口福,对他们而言是惊喜。曾镜雄提到,厨师在菜色中注入心思和生命力,会让食客“食过返寻味”,常常想念,愿意回头,想来文学活动也是这么一回事。
标志性地点纳入文学地图
类似的体验式文学活动,也在牛车水这个历史地带上演。“牛车水文学地图漫游”由落户在牛车水史密斯街的新加坡作家协会举办,本地作家周德成和随庭(何颖舒)主持,行走在牛车水一带,虽然牛车水的今昔面貌有所不同,染红的珍珠坊,进驻的中式餐馆,但选取篇章如梁文福《最后的牛车水》,也许恰恰喻示着,只有改变是恒常的。
谈及牛车水,许多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每年亮相的新年与中秋灯饰,常以生肖动物为设计元素,而周德成的《白蛇新篇》,捕捉了牛车水的多重元素,包括佛牙寺、雷峰塔,让白娘子在牛车水走一回。林方伟发表在《我星国我街道》的小说、金笔奖得奖作品《死人街三轮车上的小姐》,以过去殡仪行业林立,有“死人街”之称的硕莪巷为背景,为牛车水注入另一层历史阴暗的观看视角。
随后,一行参与者跟着两位作家的脚步,以新加坡作家协会会所为起点,穿街走巷,途径南洋老咖啡和珍珠坊,也走进马里安曼兴都庙,感受多元文化交织形成的牛车水地方风貌。导览过程中,参与者须捕捉一种景观,作为创作工作坊上的素材,完成一篇小作品。
同样是“城市漫步”系列活动,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梁则带参与者走进新加坡私会党的江湖往事。从直落亚逸地铁站行至福康宁地铁站,途经旧街区,解读如今尚存的建筑符码,隐秘的帮派暗号,让参与者一窥私会党的江湖往事,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本地社会结构与文化。
说到城市的散步学,不能不提到来自香港身兼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和学者三重身份的黄宇轩。过去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他在“城市与步行的三部曲”分享会上谈到,过去文章多在媒体上发表,自认比较小众,走学术路线,直到疫情发生后,热爱出国的香港人开始关注脚下,他开始用流行角度,分享他的城市观察学。他说:“走路是疫情带来的时代精神。”带着这股精神,他也在本届作家节上,引领“狮城散步团”,以他的学养和“散步之眼”,走一回狮城街道。开放给一名旅人,观察剖析狮城街道,未尝不象征着地方的文化自信和开放性。
因受邀参与作家节,以个人或对谈等不同形式分享的作家众多,且背景多元化,当中不少人自带人气和魅力,黄宇轩在作家节的两场活动之余,在草根书室也有分享会。类似的,旅台马华作家马尼尼为也受邀到城市书房参与《故乡无用》读书会。
新加坡作家节已成为本地文学盛事,能以此推广文学与文化活动,而且涉及民间力量,在节日以外尚能掀起余波涟漪,想来是可喜的。
作家眼中的未来之形
在作家节大本营——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一带,许多精彩活动发生。两位科幻小说家刘宇昆和郝景芳谈未来之形,郝景芳对人工智能极为乐观,视之为教育事业和写作上的好帮手;刘宇昆通过书籍复印、绘画摄影等技术革新类比AI艺术的发展。他期待体验“机器视角下的宇宙”,并不惧怕机器产生情感,反而对人工智能可能创造的全新艺术形式充满期待。
对作家节来说,最直观实际的人工智能取态,也许是在引入同声传译服务之余,也为一些活动提供人工智能辅助翻译服务,只可惜记者没有成功试用过辅助翻译服务,使用该服务需要在活动前,扫描屏幕上的QR码,但距离一远就难以扫描,活动正式开始后,屏幕又换了页面。一些活动因为技术操作问题,在分享者还在谈话时,就弹出人工朗读“感谢参与活动”页面,问题不大,但可避免。
从华语节目来看,节目类型和受邀作家都显示出主办单位的用心,不少参与者除了有个人分享专场,另有对谈活动,比如“不驯服的女字:女性写作的叛逆与实践”和“真实的力量:非虚构写作与当代社会的对话”,看似文学道路不同的两组作家——马尼尼为和原非、黄凯德和刘子超,共聚一堂进行分享的时候,其实可以擦出别样火花。
本届新加坡作家节,从11月7日举行至16日,跨越两个周末。若将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一带视为中心地带,一些“边陲地带”的活动也精彩纷呈。百胜楼今年举办新加坡书展,从10月31日举办至11月9日,和作家节主要活动稍有重合,除了在百胜楼底层摆摊售书,也有近20场文学与文化活动在友谊书斋和友联书局举行,主办单位不限于相关百胜楼商户,涉及季风带文化、草根书室、城市书房等出版与书店业者,展现同业合作的尝试。不仅方便文学爱好者顺道前来,一些来自外国的分享者,也能借此机会参与百胜楼的文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