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与15日,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连续两晚坐满了人,空气中有种微妙的期待感。观众不只为音乐而来,更为了观察汉努·林图(Hannu Lintu)这位新加坡交响乐团(SSO)的“准掌舵人”,将如何塑造乐团未来的声音。

作为候任音乐总监的首次登台,林图选择了两首沉甸甸的作品:海顿1798年的《困境弥撒》(Missa in angustiis)与马勒1900年的《第四交响曲》。前者是古典主义晚期最具重量的宗教声乐作品,后者则代表后浪漫主义在交响体裁上的开拓,二者分别站在各自时代的高峰。

创作《困境弥撒》时,海顿已是66岁的老者。时值欧陆战火纷飞,革命与战争的余波正让宫廷贵族的旧秩序摇摇欲坠。身体日渐衰弱的海顿,在这样的时代缝隙里写下这部雄浑又阴郁的弥撒曲。《垂怜经》《信经》《羔羊颂》等传统祷词唱段,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张力。

世界级质感的女高音

第一乐章《垂怜经》在女高音独唱、合唱与管弦乐之间铺陈开来。韩国女高音朴慧尚(Hera Park)一开口便令人侧目,音色松弛、沉稳、饱满,是标准的“世界级质感”,让人瞬间仿佛置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或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殿堂。

朴慧尚是近年走红的女高音,也是德意志留声机(Deutsche Grammophon)的签约艺人,已发行两张个人专辑。当晚她在《马勒四》第四乐章中的独唱同样表现亮眼,声音稳定、线条优雅,延续了上半场的迷人气场。

延伸阅读

芬兰指挥家林图明年接任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芬兰指挥家林图明年接任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DG签约女高音朴慧尚带来世界级的演唱,一开口便令人侧目。(Yoricko Liu摄 / 新加坡交响乐团提供)
DG签约女高音朴慧尚带来世界级的演唱,一开口便令人侧目。(Yoricko Liu摄 / 新加坡交响乐团提供)

林图同样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挥拍清晰明朗,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站在乐手视角,我会很享受这样的指挥——可靠、透明。他在每个乐章结束时的收拍十分漂亮,干净、笔直,悬在空中带有某种张力。或许也得益于此,全曲没有出现任何乐章间鼓掌的尴尬,音乐得以连贯完整。在这部神圣与阴郁、宏伟与脆弱交织的作品中,林图的处理显得十分从容,充满呼吸感,避免了情绪的堆叠与臃肿。

下半场在《马勒四》标志性“雪橇铃铛”的轻快气息中开启。马勒在第一乐章中创造了多个个性鲜明,甚至略显突兀、碎片化的音乐素材。木管、弦乐、铜管仿佛各说各话,如梦境般拼接、缝合在一起。如果将这种音乐质感移觉类比与马勒同期生活在维也纳的克林姆特的画作,林图的“图层处理”十分清晰、立体:上一秒还沉浸在弦乐与木管的纯净音色,下一秒就被竖琴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音符吸引走神;雪橇的铃铛、轰隆的雷声,都是这幅画卷上鲜活的符号。

林图展现“煽情大师”功力

该乐章中有处音乐“戛然而止”,林图的身体在那一瞬间像断电的机器人,极静;旋即又“突兀回溯”到很久前的一个乐句接起(按照作曲家的书写)。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如此的控场能力,也是其舞台气场的展现。

第三乐章是马勒最著名的慢板之一,情感深邃、宽广,需要极细腻的铺垫。在这一乐章,外形冷峻的林图展现了“煽情大师”的功力。他动人的秘诀不在于大开大合,而恰恰是不急于“给出去”的拿捏。在渴望与满足之间,他用细微的延长、力度的悬停,把情绪拉成丝线般的质感;低音提琴的拨弦若隐若现,撩拨着观众的心跳,这种拉丝般的情绪质感,贯穿交响曲的多处片段。

林图的挥拍清晰明朗,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展现了强大的控场能力。(Yoricko Liu摄 / 新加坡交响乐团提供)
林图的挥拍清晰明朗,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展现了强大的控场能力。(Yoricko Liu摄 / 新加坡交响乐团提供)

作为指挥,林图是舞台上唯一没有演奏音符的人,却是整场音乐的总设计师。他的全部能力来自肢体语言,调动演奏者的情绪。只有当双方的“化学反应”足够强烈时,才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精心打磨的每一个音符。

整体而言,我所听到15日晚的《马勒四》完全不输任何顶尖乐团的录音版本。在如今经典录音触手可及的时代,林图再一次重申音乐厅的价值:鲜活与惊喜——每一个音乐形象、独奏片段,都仿佛鲜活的戏剧角色,在舞台上相互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