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从中国画的理念和美学来规划这间“新中式”住家的格局与铺陈。屋内延绵不断“一横一竖”的设计,使整个空间宛如一幅蜿蜒的山水长卷。明暗对比则满足了屋主对不同生活空间的需求。
走入这个家,第一印象宛如走进一幅中国画。可是置身其中,又有一种现代的极简感。
笔者的这个感觉,说明了设计师,Metre Architects联合创办人,温俊源达成了任务。
屋主是一对年已半百的新加坡夫妇,育有11岁大的女儿。夫妇要把家设计成新中式风格。设计师温俊源透过屋主收藏的画来了解他们。这家子虽较为洋派,不太说中文,但温俊源发现他们喜欢油画和非常中式的画作。进一步了解以后,设计师得知男主人读书时收了一幅写着“人”字的画,画与他青年时代的回忆紧密相连,他至今仍珍藏。
这启发了温俊源,更肯定他必须跳出雕花、屏风等中式富豪家居装饰的框框,从中国画的理念和美学思考这间“新中式”住家的格局与铺陈。
灵感来自清艺术家王述缙
高中时期修华文语文特选课程的温俊源从清人王述缙对国画的分析得到灵感。整个家的装饰主题可以用“横、竖、明、暗”来概括。
从私人电梯出来,进入细窄的玄关,从玄关暗处走入明亮的客厅,一暗一明,不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吗?

王述缙说:“画之为理,犹之天地古今,一横一竖而已”;温俊源说:“客厅较玄关低了两级,这落差在空间的线条上其实就是一系列的‘一横一竖’。”他因此用几何图形的方式来诠释,将“一横一竖”体现在软硬装潢上。
进到客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盏被左墙木饰板内挖出的凹槽所框住的晕黄吊灯。窄长的凹槽是两条垂直的“竖”,底下的梯形底座呼应从玄关下到客厅的两级阶梯,即是两个“一横一竖”。
“一横一竖”的线条沿着墙壁延伸下去,成为电视架。设计师选了深浅对比的色调来装饰电视墙和遥相呼应的对面墙,继续“一明一暗”的设计美学。

沙发背后明显浅淡的墙壁也采用“一横一竖”的装饰线条,伸向饭厅,然后一拐,转入引向卧室和开放式办公空间兼客房的长廊。设计师说,这延绵不断,但又控制得恰当好处的“一横一竖”时而藏着灯源,时而突出成为悬挂的抽屉橱架,时而变为画框,让整个空间宛如一幅蜿蜒的山水长卷。温俊源说:“一横一竖框起了带有水墨韵味的荷花油画。我们刻意不打灯让花显现于暗影之中,更显出它的韵味。”

排排木框似长画卷
长廊一排排的木框,连绵伸展,引向一间敞开时变成小书房,拉上木门则可隔出一间客房的开放空间。

这一排排的木框远看像一幅幅留白的长画卷,延伸设计师想要表现的中式“画意”。设计师选用丹麦著名家居面料品牌Kvadrat的一款浅米色布料装饰这一片片的木屏,温俊源说:“木框与布料即掩饰房门,又装点长廊两侧,远观像宣纸般古朴内敛,近看则显现出布料独特的三角编织纹路,增加了视觉的层次感。”
客厅和饭厅之间的一排木橱像中式滑动木门,藏着巨量的收纳空间。
这些落地“长画卷”的装饰木板背后则掩藏着两扇房门,一扇通往主卧室,一扇通往孩子的房间。
进入卧房,从客饭厅和开放书房∕客房的明亮进入暗色的卧室,宛如倦鸟归巢,亦如爬入甜蜜的洞穴,让感官沉淀、安定下来,好迎接睡梦的降临。之前从玄关进到客厅是先暗后明,现在进入个人空间的私密感则由先明后暗的光线、色调转变所带出。设计师采用深色木纹装饰床头、橱柜、收纳和席坐两用的倚窗弧形矮柜,以及把墙漆上暗色来制造这个视觉与心理上的暗示。

当然,卧室并非伸手不见五指。窗户使用白色窗纱,室内则采用非直射照明,制造出私密、静谧的光源。置身其中,自然会想要休憩。
几何图形和光暗对比,更深地淌在我们华人的血里,形成了我们的审美DNA。温俊源说:“横与竖;明与暗比雕花屏风更隽永和内敛,同时又可以跨越文化,即使不读《红楼梦》等古典著作的人也能感受、体会到里头的华族美学精神。”
地点:乌节林荫道
面积:298平方米
设计:4个月
装修: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