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设计师 造物记疫年

艺术家及设计师透过创作,借日常物品记录已逝的2021年。(谢智扬摄)
艺术家及设计师透过创作,借日常物品记录已逝的2021年。(谢智扬摄)

字体大小:

16位艺术家及设计师透过创作,借日常物品记录已逝的2021年,为不寻常的大疫时代,留下时间囊,并找回创作的初衷。

今夕何夕?时间都去哪儿了?谭光雪在2021年疫情期间经常这样问自己。

谭光雪是创意工作室“安普乐”(Ampulets)联合创办人,有30多年自制“艺书”(art book)经验,是本地艺书界活跃分子。她发现在逐渐虚拟、数码化的时代,我们对纪年的概念逐渐失真、模糊:“我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与影像纪年,取代了日记和时间胶囊。尤其在时而放松,时而收紧的疫情期间,我们无法与人接触,无法庆祝重要节日、生日、纪念日,更造成我们对时间感到混乱。”

《造物纪年》策展人谭光雪。(谢智扬摄)

带着这个念头,她开始构想“造物纪年”(A Year Made Object)计划,2021年8月广邀所认识的海内外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采用陶土、木、铁、天然纤维,或混用这些材料制造不超过12样物件来记录、纪念过去的一年。“造物”计划带点游戏意味。

藤编艺术家黄思颖制造了有双层藤编盖的瓷器,邀请公众将他们一年的回忆写在纸上,然后卷起来投进瓷器里,就像电影《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对着树洞倾诉心事一样。(谢智扬摄)

谭光雪让参与的16位艺术家及设计师以月份来为每个物件或整体作品命名。他们可以用个人、直接、美学、说教,甚至虚构的方式来创造物件,最终须透过可触碰的实物来表达和传递他们过去一年的记忆,而不是随手一滑就无影无踪的图案或影像。

艺术家卢慧敏于2021年经历一件不愉快的事,让她一度放弃艺术创作。这件反向时钟上的金色女神代表她扭转时间,找回创作的初心。(谢智扬摄)
陶艺家陈姝惠五件陶瓷作品记录了她过去一年所经历的种种忧患,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事。(谢智扬摄)

谭光雪说:“这并不是另一个有关疫情的艺术展览。又开又关,又松又紧的疫情确实改变和加剧了我们对时空的混淆感。我希望这些创作者重拾造物的热忱,找回人与实物的情感,透过这些有特别意义的物件为我们留下一个时代的时间胶囊。”

本身是“艺书”家的谭光雪为“造物纪年”计划制作了一套限量书籍,由她亲自撰文和请每名参与者提供文字,并由摄影师林恩杰拍摄作品,由Grain Studio创办人欧家良设计成一本限量版的盒装书。

四位参与“造物纪年”计划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受访谈创作心路历程。

21世纪“仿青花瓷” 创作者:陈紫曦

笔名“Messy Msxi”的本地著名插画家陈紫曦,首次挑战瓷器创作,用四件“仿青花瓷”当代日常物品来记述她的2021年。

插画家陈紫曦用四件“仿青花瓷”当代日常物件来记述她的2021年。(谢智扬摄)

一瓶洁手液、一杯打开的杯面、一件浇花壶、一个装笔筒,个个惟妙惟肖,连插在笔筒里的画笔都是亲手捏陶制成,逼真得让人忍不住拿起来验证。陈紫曦说,她仔细研究这些物件,将它们一节节拆开来捏,然后一层层砌组而成。杯面掀开一半的纸盖弧度特别难制造,有些瓷器做了几个版本才圆满成型。她亦将看家本领——插画,绘上瓷器上釉,画与器完美结合,像时间胶囊般封住她防疫居家期间每个房的情景。

陈紫曦说:“有些古董青花瓷绘有那个朝代的生活情景,作为古人生活面貌的见证和记录。我想象有天这套瓷器能给未来人揭示这个时代独有的生活信息。洁手液、杯面这些物品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印刻了这时代的密码、信息,让人一眼就认出来。”

椅述疫情 创作者:蔡金展

一个蛋、一张小孩椅、一张大人椅,三件精致木制品隐藏着匠人蔡金展和家人的疫情真情录。

疫情暴发初期,人们恐慌抢囤食品,一度造成他们家经营的超市“一蛋难求”,使他意识到“蛋”既代表诞生,也是危机的符号,于是用木旋机将渍纹枫木(spalted maple)车旋出一个摔不破的“鸡蛋”刻记。

蔡金展(右)与他制作的大人椅、小孩椅及儿子手上的木蛋。(谢智扬摄)

小孩椅灵感来自他与家人在边界封锁之前的日本之旅。当时他三岁的女儿在长野县轻井泽首次学溜冰,扶着小推车向前滑行,甚是可爱,他答应孩子回国后打造一个相似的给她和弟弟。这张小木椅能两用,玄机藏在椅脚下的木条,取出木钉移到有弧度的那端,一张普通椅子就变成摇椅。

大人椅则反映了家具设计工作室Shibui Furniture Collective创办人蔡金展的个人心声。他说:“那时全世界都封锁、停摆,我开始怀疑这世界到底需不需要像我这样的匠人来制造一张椅子。疫情期间全国响应支持本地生意、企业,给了我灵感采用在本地随处可见的青龙木(Angsana)来制作一张精致的木椅,证明本地货也可以很矜贵。”

蔡金展用最简单的技艺做椅,凸出青龙木独特的纹理,考功夫之处在于把两片不同的青龙木的纹理接得天衣无缝。最难的则是将青龙木蒸软拗折成U形椅背,他最终找到解决方法,将薄木条拗出U形再黏合起来,实验了六次才做得天衣无缝。

20世纪中至1970年代,我国全岛大量种植青龙木,伊丽莎白女皇道更因为五棵参天青龙木而被国人昵称为“五丛树脚”,年轮般地印刻着代代国人的成长记忆。八九十年代青龙木被病菌大肆感染,多年后公园局才研发出抗菌的树种。这与病毒搏斗,劫后重生的故事不正是全球这几年抗疫的缩影?

瓷情此景 创作者:黄丽谚

黄丽谚制造了一件大瓷瓮,将记述她一年回忆的小陶瓷物件装起来,变成一件时间胶囊。(谢智扬摄)

陶艺艺术家黄丽谚师承本地陶艺大师依斯干达·贾里(Iskandar Jalil)三年后,师傅说她可以“下山”了。她说:“能自立门户,那感觉既让我兴奋,也让我生畏。2021年不是我创意最顺畅的一年,便借助这个机会找回初心,做了几件有寓意的瓷器自我提醒,当初为什么选了陶瓷艺术为职业。”

韩国的月亮罐(moon jar)釉白如月光,象征纯洁和谦卑,提醒黄丽谚找回纯净的创作初心。春风吹又响的瓷风铃则象征创意的更新。圣诞瓷吊饰对她有特别意义——因为疫情,她丈夫已有两年没见到在墨尔本的家人。2021年12月,他们终于如愿地跟家人在圣诞树下围聚,挂上吊饰。

黄丽谚说:“我们在这迷失的时代寻找新起点,这些瓷器就像是时间胶囊,记录着我生命的转机。”她还制作了一件大瓷瓮,将所有记述她一年回忆的小陶瓷物件装进去,封起来就是她2021年的时间胶囊。

生命是一个圆 创作者:李可馨

李可馨根据月相把银饰顺时钟摆成一个圆圈,从最小到最大又到最小,象征生命的周而复始。(谢智扬摄)

记者初入行时专访过本地首饰设计师李可馨,对她原始粗犷风格的品牌“Argentum”留下深刻印象。10多年后再次访她,发现她不但容颜未变,创作初心也未改,此次访谈宛如一次小团圆。作风一向低调的李可馨比以前更低调了,要求不要露脸,只用她的作品发声。

李可馨说,她在疫情期间看到的一个蔬果部位,觉得形状很有意思,便用它来制模,制成银饰。原本的想法是把它们串成一条长链,“把大自然物品,如一根骨头、一枚贝壳串成链挂在胸口似乎是人类的原始欲望。”然而,出来的效果却差强她意,搁在一旁。隔了一段时间,她把它们摆在桌上,这次让她看出了时间的玄机。“它们虽是失败之作,但还是很美丽。我根据月相把它们顺时钟摆成一个圆圈,从最小到最大又到最小,象征生命周而复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李可馨不太把自己的人生注入作品,纯粹用创作美学与展题对话。若有什么启发和感悟,她说:“就是要让创作的过程牵引自己,而不是预设结果,死脑筋地往那里走。所谓的失败,也是契机。”

李可馨将作品名为《九月》是因为疫情期间无法出国,2022年9月终于去了纽约做了一趟退隐尘世的灵修之旅,感觉整个人焕然一新。九月有三十天,她却制作了31枚银饰。她笑说:“第31天是个幽灵日,平白无故地生出来的。创作不用太理性。”

这系列抽象作品星期五(12月2日)开幕当晚就卖出多件,这些银饰能当链饰、耳坠或胸针穿戴。

★《造物纪年》展览(A Year Made Object)

即日至12月18日

地点:Objectif-Centre for Photography and Film

地址:155 Middle Rd S188977

时间:星期二至六中午12时至晚上7时,星期日至下午4时。星期一休息

入场免费

装置艺术家陈新颖的母亲常说她“屁股痒,坐不定”。这件陶瓷装置作品取名《屁股痒》是为献给母亲,也为了记录母亲去年中风,行动越来越不便。(谢智扬摄)
陶艺家杜丽茜用浇注(slip-casting)创造的花瓶。这制作过程每种色调、每一层都跟树的年轮一样,都是时间的刻录。(谢智扬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