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剧情长片《粗犷派建筑师》(The Brutalist)在3月2日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囊括影帝、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三个奖项。近3小时半的影片,讲述在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匈牙利裔犹太建筑师拉斯洛,如何在战后逃到美国,克服重重困难重拾建筑设计梦,并将人生创伤融入尖角立方形的“粗犷派”建筑风格。

影片好评如潮,重新挑起人们与设计业界对“粗犷派”建筑设计的关注。粗犷主义(Brutalism)与我国建国时代的现代主义(Modernist)建筑息息相关,关注本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读者应该有所闻。非盈利建筑保护组织Docomomo 2021年成立新加坡分部,过去四年致力于记录和保留狮城现代主义建筑、社区和景点。

笔者专访本地Docomomo联合倡议人,建筑保育咨询公司Studio Lapis联合创办人何永轩,请他盘点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几栋粗犷派建筑,同时阐述粗犷主义与建国思潮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