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开屏,华美夺目,人见人爱。然而孔雀除了美,在不同文化的宗教、艺术、技艺中还有着千变万化的魅力,以及林林总总的象征寓意。土生文化馆(Peranakan Museum)新开张的“孔雀之魅:跨文化的风采与象征”(Peacock Power:Beauty and Symbolism Across Cultures)大展便聚焦孔雀跨越不同文化的能耐,要神圣有神圣,要华丽有华丽——它一开屏,就像千手观音那样,紧握着不同的文化,将它们连成一线。土生文化馆更以这特展作为SG60献礼,送给文化多元的新加坡。
从土生文化拓展开来,将孔雀视为跨文化的载体,并开办一个以它为主角的展览,这个破格又新颖的点子,始于我国土生文化达人李炳荣(Peter Lee)。他多次为土生文化馆策展。他常在土生社群的物件、衣饰上看到孔雀,意识到这跟土生社群对各地文化开放的态度,集大成于一身有关。
他说:“土生族群在现代初期,充分展示出委造、消费来自世界各处的产品的跨文化国际视野与品味。作为港口城市的居民,土生族群对货物的多元需求和交易琳琅满目,打破了亚洲社会在品味与理想上的统一追求。我们这次能在所展出的土生物质文化上看到多元文化的体现,跨度很广——有印度和斯里兰卡金匠铸造的首饰;华人工匠的刺绣;爪哇峇迪工匠的蜡染;苏格拉织工的地毯等——为我们开了一扇窗,看到不同文化的连结,也让我们更多思考彼此的连结点,而非藩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