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今天开始在我国举行的世界城市峰会,还是每年举行的新加坡国际建筑环境周(IBEW),环保和永续可谓建筑和城市发展的常青主题。近年,每次有翻新或建造新建筑的新闻,往往不会少了“环保”或“永续”字眼。

相较于个人能减少的碳足迹,建筑行业与城市规划若能做出更具永续性的选择,绝对可以更显著地发挥环保效益。但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环保?建个天台花园,增加绿植面积,还是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就算是绿建筑吗?

获新加坡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白金认证的KSC商业大厦,是一栋超低能耗建筑,预计今年第四季落成。(NBBJ提供)
获新加坡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白金认证的KSC商业大厦,是一栋超低能耗建筑,预计今年第四季落成。(NBBJ提供)

预计在今年第四季落成,由吉宝企业在吉宝中心(Keppel Towers)原地段推出的标志性商业大厦Keppel South Central(以下简称KSC),是绿建筑的理想教材。这栋坐落在丹戎巴葛地铁站附近的建筑,获得新加坡建设局的绿色建筑标志白金超低能耗(Green Mark Platinum Super Low Energy)认证。

省水量可填10个泳池

所谓超低能耗建筑,意指在围护结构、能源和设备系统、照明、智能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各方面,选用节能技术,能量消耗远低于常规的建筑物。

KSC除了安装光伏板,特别设计的外立面有助于减少传递到建筑中的热量,加上高效节能的冷气和照明系统,每年预计可省电620万千瓦时,比符合建设局标准的建筑用电量低约四成,并相当于为1300个五房式组屋单位供电一年。此外,KSC每年预计可节省2万6000立方米用水量,相当于填满10个奥林匹克泳池。

延伸阅读

认识永续饮食新宠:菠萝蜜
认识永续饮食新宠:菠萝蜜
会场装置用后即丢?办活动减碳有妙方
会场装置用后即丢?办活动减碳有妙方
KSC大厦包含零售店、办公楼、共享设施、健康设施、空中花园和社会厨房等。(NBBJ提供)
KSC大厦包含零售店、办公楼、共享设施、健康设施、空中花园和社会厨房等。(NBBJ提供)

吉宝企业可持续城市更新业务副总经理陈思航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根据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GBC)的定义,绿建筑意即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策划和设计到建造、运作、维修、装修和拆除)都符合资源效率高和对环境负责这两个条件,换言之,“每次启动建筑企划,必须一开始就纳入永续设计原则。”

环保不能后知后觉,建筑企划必须一开始就纳入永续设计原则。(NBBJ提供)
环保不能后知后觉,建筑企划必须一开始就纳入永续设计原则。(NBBJ提供)

让现有建筑更环保

陈思航分享说,吉宝的目标是逐渐增加“绿建材”(即有环保认证,碳排放量低,或包含再生材料),希望到了2025和2030年,绿建材的使用率可分别达40%和50%。此外,无论本地或国外发展项目,公司都会要求承包商原地回收至少75%的施工和拆除工程废弃物。

吉宝企业城市发展首席执行官林儒毅认为,相较于一开始就采用新节能技术的新建筑项目,让现有建筑变得更环保其实更难,因为“基础设施都定下了,大楼内有租户,挑战就在于如何在不扰乱现有运作的情况下,实行改善工程。”

为了让现有建筑延长寿命,并以新技术改善旧建筑的能耗量,吉宝企业设立了可持续城市再生基金。林儒毅说:“持续拆除和重建不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还会造成非常大的浪费。吉宝的可持续城市再生企划让现有建筑‘升级’,这比建造全新建筑更环保。”    

用干净能源进一步脱碳

负责设计KSC的是纽约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NBBJ。NBBJ的商用不动产设计组长Yanko Apostolov(音译延科)接受早报电邮访问时说,永续建筑和绿建筑等词汇常交换使用,简单说就是必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明智地运用资源,为使用者提供有益健康的环境,以及加强生物多样性。在他看来,KSC体现了上述所有原则,在节能之外,也融入大量绿植,让使用者轻易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NBBJ商用不动产设计组长Yanko Apostolov认为,建筑师可通过模拟天然生态系统的建筑设计,为环境尽一份力。(NBBJ提供)
NBBJ商用不动产设计组长Yanko Apostolov认为,建筑师可通过模拟天然生态系统的建筑设计,为环境尽一份力。(NBBJ提供)

Yanko指出,永续标准按地区而异,但一般涵盖建材的碳足迹,建筑消耗的水和能源,以及建筑对微气候(microclimate)和居民健康与生产力的影响,而新加坡的绿色建筑标志已经算是非常严格的标准,“严格的标准非常重要,因为新加坡的人均冷气耗能量是全世界最高之一。”

Yanko认为东南亚的传统建筑其实非常符合永续标准,除了选用木、竹和其他在地建材,也采取有利于维修和更换部件的建筑技巧,如此一来便能延长建筑的寿命,减少浪费,“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强调,永续是多层次的,只从建筑本身着手追求永续目标,不够全面,解决方案必须包含干净能源,但这往往更难做到。“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一定要同时在两方面有所进展——改善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的能源性能,同时改用干净能源如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让输电网络成功脱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