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鼷鹿是广布于东南亚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温驯害羞的它同时具备特别的文化意涵:它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代表。

东南亚童话传说里的小鼷鹿虽然弱小但很聪明,总能把捕食者如老虎、鳄鱼耍得团团转,就连大象也不能幸免。

马六甲的命名也与小鼷鹿有关。《马来纪年》记载,罗阇斯干陀沙在峇淡河边围猎,他站在一棵大树下观看,他的一只猎犬正追赶一只小鼷鹿,竟被小鼷鹿踢翻跌落水中。罗阇斯干陀沙见状振奋地说:“这是块好地方,就是鼠鹿也极为勇敢,我们就在这里造一座城吧!”

王身后的大树是马六甲树,这就成了马六甲命名的由来。

学者许云樵在译注这一段时指出,马来人都认为鼷鹿是智慧的象征。

鼠鹿是东南亚民间故事宠儿,Aaron Shepard这本书记录了鼠鹿相关的传说。(互联网)
鼠鹿是东南亚民间故事宠儿,Aaron Shepard这本书记录了鼠鹿相关的传说。(互联网)

本地小鼷鹿数量回升

小鼷鹿,俗称鼠鹿,学名Tragulus kanchil,在世界范围里没有保育危机,但在新加坡,由于失去栖息地,在2008年版的《新加坡物种保护红皮书》(The Singapore Red Data Book)被列为“极危物种”(critically endangered)。好消息是,2024年更新的最新红皮书,将其保育状态调整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

小鼷鹿毛色与环境相似,要发现它必须聚精会神观察。(陈宇昕摄)
小鼷鹿毛色与环境相似,要发现它必须聚精会神观察。(陈宇昕摄)

国家公园局2019年起在新加坡的小鼷鹿栖息地——中央集水保护区的森林,通过随机相遇模型(random encounter model, REM),借助相机陷阱(camera trap)收集画面与数据,推算出本地鼷鹿的数量,追踪它们的生存状况。

负责该项目的国家公园局野生动物管理研究高级研究员邱得原受访时说,1990年代的非正式统计显示,本地小鼷鹿数量约为50只,数量非常少。2019年开始追踪发现,本地小鼷鹿数量已回升到160至200只。

根据观测对象的高度,将相机陷阱绑定在树干接近地面位置,方便观察小型动物如鼷鹿或穿山甲。(郑一鸣摄)
根据观测对象的高度,将相机陷阱绑定在树干接近地面位置,方便观察小型动物如鼷鹿或穿山甲。(郑一鸣摄)

这个数字比三十年前的统计要高许多,令人鼓舞。邱得原相信是受益于中央集水保护区周围开拓了更多自然公园作为缓冲区的缘故。此外,通过每年收集的资料,研究人员也发现小鼷鹿活跃时间一般是清晨六七时,以及傍晚六七时,它们天性害羞怕人,当自然公园与保护区早上7时之前与晚上7时之后关闭,人类干扰减少,野生动物便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本地小鼷鹿小天敌也不多,邱得原说,由于大型捕食者如老虎已经绝迹,本地除了蟒蛇外,豹猫也有可能猎食小鼷鹿,但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

2024年2月,几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者在进入义顺沼泽林调查蚱蜢时,意外发现一只小鼷鹿尸体,它的头部似乎被啃食过,仅剩白骨,“凶手”是谁?扑朔迷离。他们在“Nature In Singapore”发表了观察报告,根据文献提出可能的猎食者,如:凤头鹰雕、豹猫、野狗或蟒蛇。

也有人盗猎小鼷鹿,2024年4月,在马来西亚就有八名联邦后备队警员因为私藏小鼷鹿肉被控。

邱得原表示,新加坡没有盗猎问题,过去20年也没有人盗猎小鼷鹿的记录。

邱得原于2018年加入国家公园局,负责研究本地野生的哺乳类动物。(郑一鸣摄)
邱得原于2018年加入国家公园局,负责研究本地野生的哺乳类动物。(郑一鸣摄)

拍到的影片如潘多拉之盒

采用随机相遇模型,邱得原将中央集水保护区分成34个一公里乘以一公里的方格子,并在每个格子正中央位置安装相机陷阱。2019年起,每年3月他会与同事在这34个位置安装相机,并于7月回收,开始研究拍摄到的画面。深入林中安装,要费一番功夫,但每次走入森林深处,都会发现许多野生动物。

回收到的影片记录必须一个个观看,邱得原说:“当你看见稀奇的物种,一定会很兴奋,尤其看到宝宝,比如穿山甲宝宝趴在妈妈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影片会看见什么,像是潘多拉之盒。”

除了小鼷鹿,相机陷阱也常拍下野猪与水鹿。

本地水鹿出没于中央集水保护区森林内与周边草地。(档案照)
本地水鹿出没于中央集水保护区森林内与周边草地。(档案照)

邱得原的另一个研究是要理解小鼷鹿、野猪与水鹿这三种以草叶与水果为食物的物种,会不会相互竞争。目前他的观察结果是否定的。野猪与小鼷鹿的出没时间不同,野猪主要在白天出没,小鼷鹿是在清晨与傍晚。至于水鹿,它们数量很少,而且也比较高,吃更高的叶子,而小鼷鹿一般寻找掉在地上的果子与位置更低的树叶。

本地小鼷鹿尽管稀少,但在贝雅士蓄水池下段(Lower Pierce Reservoir)公园仍较有机会发现它们的踪迹。只要放慢脚步,好好观察,就有机会看到小鼷鹿。它们尖尖的脸上有一对大眼睛,吃东西的时候会呆呆站住不动,融入背景的同时观察四周是否有危险,非常警觉。

本地小鼷鹿数量回升,令人鼓舞。(陈宇昕摄)
本地小鼷鹿数量回升,令人鼓舞。(陈宇昕摄)

新加坡还有另一种体型较大的大鼷鹿(学名:Tragulus napu),1990年代一度绝迹,但2009年在乌敏岛发现一个大鼷鹿簇群,目前大鼷鹿在本地的保育状态处于“极危”。

你知道吗?

·小鼷鹿不是鼠也不是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偶蹄目动物,成年时身长40至50公分
·公鼷鹿有獠牙
·它们总是独来独往
·寿命介于8至12岁
·鼷鹿属动物一共六种,除本地的大小鼷鹿外,还有云南鼷鹿、爪哇鼷鹿、菲律宾鼷鹿与越南鼷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