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鸟类标本收集曾一度停滞不前,直到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启动热线,呼吁公众提供线索收集死鸟及记录事故资讯,才见起色。2013至2020年收集的224起鸟类撞击事故,后来被本地生物学家、新墨西哥大学博士生陈健雄,和国大生物系副教授弗兰克·莱茵特(Frank Rheindt)及团队用于论文《用生态位模型厘清亚洲热带城市鸟类建筑撞击的生物和非生物驱动因素》,得出玻璃建筑与光污导致意外发生的结论。

2019年,本地生物学家郑雁予取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国大李光前博物馆担任鸟类策展人。她加大死鸟热线的宣导力度,成功在2019年1月31日至今(截至10月),收到1053个电话通报,大大扩展了数据库,同时也说明此前的鸟类撞击数字被低估许多。

郑雁予受访时说,1053个死亡案例中,三大受害候鸟为:蓝翅八色鸫(Blue-winged Pitta,74起)、白眉姬鹟(Yellow-rumped Flycatcher,24起)与三趾翠鸟(Black-backed Dwarf Kingfisher,1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