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本地鸟类存证 新加坡赏鸟社群世代演变订户赠阅文章陈宇昕发布/2024年12月20日 05:00新加坡的观鸟社群从1960年代的寥寥数人到今天的数千人,见证一甲子的演变。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识别鸟类仅靠两三本指南,如今随着科技发展,摄鸟器材价格较为亲民,有些手机也能以数码长焦拍摄,加上手机应用,辨认鸟类不再困难。受访观鸟人都指出,自冠病疫情暴发后本地观鸟社群有了显著增长,年轻观鸟人正冒起,女性人数也在上升中。小标准中大如果要说出一种辨识度高的野鸟,新加坡的名单里一定有噪鹃(Asian koel)。响亮的“苦药苦药”声每天清早都在组屋区回荡,有人甚至受不了要投诉。在新加坡如此普遍的噪鹃,其实在1970、80年代是少见的鸟类。保育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上一篇因雨林碎片化被孤立 鹛鸟近交衰退恐灭亡下一篇开拓绿能发电 实现净零排放购买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