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鸣禽鸟类清脆入耳的歌喉为城市声景注入生机,但它们的生存状况并不如啼声那般轻快。随着城市化与非法捕捉的双重压力,一些本地鸣禽数量正急剧下降,保育需求日益迫切。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系的研究助理冼扬智带领的一支研究团队,正尝试用GPS空间追踪技术,填补我们对这些本地鸟类生活史的认知空白。
冼扬智所在的鸟类进化实验室,此次研究聚焦三种新加坡本土鸣禽:黄冠鹎(straw-headed bulbul)、短尾雅鹛(short-tailed babbler)与红翅穗鹛(chestnut-winged babbler)。黄冠鹎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它由于动听的鸣唱,长期以来是宠物市场的热门鸟类,导致种群锐减,目前已被列为全球及新加坡的极危物种,而新加坡是黄冠鹎在全球最后的主要栖息地。
全球黄冠鹎不足1700只
目前,全球野外成年的黄冠鹎数量已不足1700只,其中约三分之一栖息在新加坡。本地主要分布区为乌敏—卡迪地区(Ubin-Khatib)、克兰芝—万态地区(Kranji-Mandai),以及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与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除了新加坡,黄冠鹎也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