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屋”丝制峇迪 传统蜡染新境界

缤屋创办人洪淑敏与她在“Batik Kita”的迷你回顾展。(李健炜摄)
缤屋创办人洪淑敏与她在“Batik Kita”的迷你回顾展。(李健炜摄)

字体大小:

古爪哇萨满在仪式上会穿象征神力的拼布图外套。缤屋以此为灵感染织这款男用峇迪纱笼,并用蓝线刺绣作为点缀。(李健炜摄)

亚洲文明博物馆“我们的峇迪”大展有一个“明星”展台,汇集32件印尼“缤屋”的经典峇迪杰作。用丝绸制作峇迪是缤屋为传统蜡染带来的一大突破。创办人之一洪淑敏来新参加开幕典礼时接受《联合早报》专访,分享他们如何突破传统蜡染的质料,在图像语言上寻求创新,以及她传奇的人生故事。

亚洲文明博物馆上个月开幕的年度大展“Batik Kita”(我们的峇迪)展出108件峇迪布和峇迪服饰,勾勒出百年峇迪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展厅中央有一圆台醒目地展示了十来套,总共32件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缤屋”(BINhouse)过去30多年的经典峇迪杰作。策展人李楚琳把这亮眼的舞台献给缤屋,就宛如电影里的长镜头切入特写镜头,从传统转入现代,聚焦峇迪技艺的今生和未来,突显峇迪与时并进的特质。

缤屋创办人之一,Josephine Komara与团队从印尼飞来新加坡,莅临“Batik Kita”开幕典礼,并在这之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67岁的她即使当天暂以轮椅代步,被助手推进展厅拍照,却仍掩盖不住她的女王气场。她在印尼享有“国宝级”设计师与创艺人的地位,称她为当代峇迪女王亦不算过誉。

印尼的蜡染与纺织技艺根据地域分成不同的风格、做法和派系,但Josephine和她的人类考古学家丈夫罗尼(Roni Siswandi)与夫兄尤斯曼三人在1986年创办“BINhouse”(Bin字取自她的小名Obin)后就把40台苏拉威西提花织布机连织工一起带到梭罗设立工坊,纺织他们家独创的丝布来制作峇迪。他们这一举动,雄心勃勃地把印尼各地的纺织精髓和蜡染智慧融汇在一家,有“统一天下”集大成的意图。

这披肩采用不同的蜡染技术染制,最底层的部分用扎染(Tritik)染出粉彩般的浪漫花卉图。(李健炜摄)

丝制峇迪 自创纹饰

用丝绸制作峇迪是缤屋为传统蜡染所带来的一大突破。李楚琳在专栏中写道:“丝质峇迪柔软易穿,爱怎么绑就怎么穿,少了棉质刻板硬性的款型……他们还不断地加入来自印度尼西亚群岛染织的各种技术和纹饰,除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及对传统与时尚的敏感性,他们从不按牌理制作,因此产品一直有新鲜的气息,让穿的买的人有所期待。”

缤屋在生丝纺织的革新和探索,将品牌推向另一高峰。他们在纺织过程将不同脱胶(degumming)阶段的生丝纤维织入纬纱,在透与不透光之间织出不同层次的图案,在白底布上呈现雾里看花,“白上白”(white-on-white)的朦胧美。

Josephine亦从自己的生活汲取灵感,自创新纹饰,丰富传统峇迪的图像语言。一款由针孔小圆点簇聚而成银河星空,称为“散籽”(印尼文Cecek Byar)的纹饰已成缤屋经典中的经典。纹饰灵感来自她和已故丈夫罗尼每日下班开车回家的路程。她说:“1980、90年代,雅加达的塞车很严重,我们坐在车上,看着交通灯由远变近的光晕,天色从黄昏转暗,Cecek Byar的点点亮光象征的就是我眼中华灯初上的椰城。”

从收藏中累积染织知识

正如缤屋旗下满是印尼染织的百年传奇与创新,被李楚琳称为“奇女子”的Josephine的人生也满满地印刻了篇篇传奇。

初次见面,她用纯正的港式粤语与我攀谈,我才恍然大悟她是印尼华裔,还有个雅致的中文名——洪淑敏。她1960年代到香港念书,随行的妈妈在香江过得活色生香,常与李丽华、凌波等大明星打交道,深谙穿衣之道。洪淑敏笑言:“我妈妈是个淑女(lady),我只是个女人(woman)。我小时候很叛逆,还离家出走,最后在湾仔警署被家人领回。”

近距离地观察母亲穿衣打扮,为洪淑敏打下了深厚的时尚基础,“来到穿衣,我母亲和她身边的女人都有着同样一丝不苟的标准和价值观。”她父亲在印尼开设当地首家旅行社,赋予她周游群岛,大开眼界的机会。这些人生历练一点点积累成她创作的底蕴。

洪淑敏成年后开始收集、售卖古董,从印尼各地收藏的老峇迪布足以让她举办一场盛大的峇迪布展。她8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峇迪布来做室内装饰,为许多印尼国际大酒店点缀家具和墙面。

洪淑敏在以往的访谈中多次自称为“布商”,她说:“这一切是从我对印尼染织品的热爱开始的。我收集了3000多匹,来自印尼各处的各种各样的布。我从未学过设计,对印尼染织的知识是从这40几年大量的收藏中累积的。”

手中的珍藏成了洪淑敏的设计活字典,让她对印尼任何地区、年代的染织知识信手拈来,自信地融汇贯通,创造出既新颖又传统的缤氏现代峇迪。她说:“我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旅者。你知道吗?我第一次跟父亲来新加坡时,武吉士街还有变装皇后、跨性别者坐在酒客大腿上。那个时代的颜色和气味跟现在已经很不同了,但我仍记得清清楚楚。我坚信我们不能让一些美丽的东西消逝,必须将它们好好地保存下来。”

洪淑敏跟峇迪结下的不解之缘交织着传承、创新与保留的情愫。她说:“制作峇迪布是我的使命,被传统技艺召唤。很多人认为摩登是传统的反面。我不这么认为。摩登对我是一种思维,传统则是一种生活,在我体内是两者一体。创作的人用摩登的思维,活在传统才会与时并进,迈向未来。”

强级震撼的构图:一场文化的“地震”把传统峇迪图案劈成两半,象征了缤屋在传承与创新峇迪染织的魄力。中间的两条蓝带由洪淑敏自创的“Cecek Byar”图——宛如银河的点点星光点缀。(李健炜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