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裁到立裁 传统旗袍南洋小团圆

旗袍漂洋过海来到港台与新马后,借助西式裁剪开花结果。
旗袍漂洋过海来到港台与新马后,借助西式裁剪开花结果。

字体大小:

旗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于上海达到巅峰时期,女体线条在旗袍里是含蓄和朦胧的,那种既摩登又传统的东方美学雅致、恬淡、隽永。旗袍漂洋过海来到港台与新马后,借助西式裁剪开花结果。在近年的各种摩登改良款旗袍花样中,依旧有人恪守传统东方美,让旗袍焕发古典魅力。

张曼玉在电影《花样年华》里各款1960年代造型的旗袍实在让人印象太深刻了,以致于世人常以为旗袍就应该是曲线玲珑、前凸后翘的。

其实不然。往前推到上世纪更早的三四十年代,旗袍在上海达到巅峰时期,女体线条在旗袍里是含蓄和朦胧的,那种既摩登又传统的东方美学雅致、恬淡和隽永。然而这风华却随着1949年红色中国的崛起而出现断层。旗袍漂洋来到港台与新马后借助西式裁剪开花结果,再创新高峰,也就是我们在《花样年华》里所看见的曲线玲珑了。

还原旗袍黄金时代

陈旖旎穿的这件旗袍融合东方平裁与西方立裁手法,旗袍是一片式的,但在腰间和胸部加入省道,突显立体感。(李健玮摄)

上海旗袍设计师陈旖旎2018年来新加坡,翌年成立工作室Top Brocade,提供个性化的私人旗袍定制服务,并试图把古法剪裁的海派旗袍引入新加坡,让两种派系的传统旗袍在南洋的土壤小团圆。

追溯旗袍的演变,瓦解封建社会的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服饰变革都是关键节点,为旗袍的发展奠下了基础。陈旖旎说,女学生的穿着掀起了服饰变革,“1915年到1920年出现不同长短的倒大袖,也露一点胳膊与小腿,主要还是以宽松型为主。1920年代后期袖子越来越短,旗袍也在地位特殊的上海发扬光大,1930年到1949年是海派旗袍的黄金期。”

陈旖旎穿的这件旗袍袖子裁成倒大袖,是海派旗袍出现之前,中国旗袍的一大特色。(李健玮摄)

陈旖旎指出,海派旗袍有分西式与古法剪裁。西式剪裁叫“立裁”,顾名思义就是要展现女性曲线,无袖,显腰身,透过西方裁缝引进的省道、垫肩让女体更为立体,比较摩登。

古法的中式裁剪则称为“平裁”,是一片式的,不破坏布料,强调“天人合一”,比立裁难度更高。陈旖旎说,这跟民国时期的工业革命有关,“以前的老织机所织出的布料门幅很窄,需要缝凑起来。民国时代中国引入新机器,才生产得出宽大的布料,人们不会想剪破它。古法师傅靠一种叫‘归拔’的热塑型工艺展示女性的曲线,用熨烫和提拉的方式把弧度和曲线拉出来。古法裁法是一整件衣服,包括盘扣,都是一针一线,手缝而成的,非常细致。一字盘扣尤其小巧难做,每一针每一线讲究的都是真功夫。”

古法“平裁”简洁大方,对工艺要求很高,中国社会地位高的女性,如宋氏姐妹都爱穿。(李健玮摄)

陈旖旎工作室的旗袍都送去上海,由当地师傅采用古法裁剪。她说:“古法剪裁简洁大方,对工艺要求很高,中国社会地位高的女性,如宋氏姐妹都爱穿。像她们这些中国大户人家的家里还有专用的裁缝,包他们吃住。”宋美龄衣橱有千余件高档面料的旗袍,这些旗袍全由她专用的旗袍师傅张瑞香所缝制。宋美龄过世后,留下多匹新布料,橱里不少新旗袍仍未穿过。

经典面料重塑古法旗袍

海派旗袍选用的布料大多是丝绸,罗布和绸缎尤其深受欢迎。罗布表面镂空,轻薄透气,如若蝉翼,是夏天旗袍首选,当然也适用于热带南洋。缎子表面平滑光亮,是丝织品中工艺水平最为高级,外观最为绚丽多彩的。

缎子表面平滑光亮,还能织出花纹,在丝织品中工艺水平与颜值属于高等级别。

另外一款古法海派旗袍爱用的纱绸制品是香云纱。这是一款广东独产的布料,先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蚕丝织物,再用珠三角地区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日晒加工后的一种昂贵纱绸品。陈旖旎说,制造香云纱需要超过40道的工序,真丝过泥后染上泥土自然的颜色,所织出的坯布还能加入印花和织出暗花。陈旖旎指出:“市面上假的香云纱很多,但有一个方法能辨识出来。真的香云纱里含矿物质,穿久了,布面会逐渐‘出油’,看到出油的状况就是真的假不了了。”

曾是日常服饰

Cloth.ier旗袍创办人何萍萍(左)和女儿林芳敏。(龙国雄摄)

时间来到21世纪,改良旗袍的热潮在本地蜂拥而起。近几年市场上不乏各种摩登改良款旗袍,尝试拉近与现代人的距离。然而再回首传统东方美,依旧有人在恪守传统中,让旗袍焕发古典魅力。

东陵购物中心有一家经营了19年的旗袍店Cloth.ier,老板何萍萍(55岁)和两个女儿悉心守护着三代传承下来的记忆。何萍萍的母亲1960年代开始,跟着上海师傅在裁缝铺里学做旗袍,打小的记忆里都是母亲做旗袍的身影,而她的成长过程也见证了旗袍在南洋一带兴衰起伏的时间线。

左、中、右为Cloth.ier的三款传统旗袍。(受访者提供照片)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旗袍是一种节庆服饰,只有年节婚礼等重大场合才穿,其实在着装西化之前,旗袍是妇女们的日常着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基本都穿旗袍或衫裤”,何萍萍回忆道。到了70年代,受西方成衣时尚的影响,穿衣风格逐渐西化,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随之旗袍店减少,会这门手艺的师傅寥寥无几,旗袍的制作价格水涨船高。到了90年代,不少人只得选择去香港或中国大陆定做。因为要花高价量身定做,旗袍成了只有出席正式场合才穿的正装,也逐渐远离日常,与大众生活产生了“距离美”。

传统旗袍体现含蓄之美

传统旗袍强调舒适感,注重功能性,稳重大方。

说起传统旗袍,何萍萍认为,“是一种含蓄的着装艺术,体现着女性谦逊柔和之美。在穿着舒适的同时,展现女性的优雅。”旗袍最初的设计是直筒而下的连身袍服,后来受到西方影响,有了三围的概念,才开始强调曲线、收身。“传统旗袍不可以太露,长度要过膝盖,强调舒适感,注重功能性,稳重大方。”以袖口为例,肩膀处不能是砍袖,要遮挡起来盖一点袖笼,内敛含蓄。

何萍萍坚持传统旗袍的温润美,身着绸缎做的长旗袍,领口和刺绣带出细节。(龙国雄摄)

在领口、盘扣、剪裁及布料使用上,都有讲究。何萍萍坚持领口一定要高立领,盘扣要手工制作体现工艺手法,如行云流水般在胸前蜿蜒而下。旗袍滚边(也有作“绲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能提高袖口、门襟及下摆边缘的耐磨程度。滚边常见两色或三色,用色越多工艺越复杂。在面料方面,除了最高档的香云纱,何萍萍也尝试收集传统丝绸织品的四大面料——“绫、罗、绸、缎”,目前除了绫,其他三种面料都已寻得,做成旗袍质感各有不同。

何萍萍感慨道:“老实说坚持传统不容易,因为市场竞争大,很多时候迫于压力会想是否要跟潮流。即使在中国市场,都在朝新式的方向走,现代化的发展,机绣取代人工刺绣。要找老师傅手绣,起码要等上六个月。乡村里的姑娘跑去大城市打工,老一辈上年纪眼睛又不好,绣工难寻。”她的工厂开在江浙一带,师傅人手虽不多,从打盘扣、捆边、刺绣都是一个师傅包到完,坚持一人做一件。不拼数量拼质量,纯手工旗袍根据面料和做工难易度,基本款售价500新元起。

三代人编织起的旗袍记忆

被问及如今还有哪些人群会穿传统旗袍,何萍萍说大多是跟了她很多年的熟客,一些职场女性需要穿旗袍出席重要场合,随着她们升格人母,也把传统传给下一代。

传承同样在自家上演,何萍萍的两个女儿也帮忙母亲打理旗袍铺,做营销,搞设计。店里的衣架左右排开,一边放传统的经典款,一边放女儿主导设计的改良款,吸引年轻客群。主要通过面料的创新,如加入时下流行的粗花呢(tweed),用更为环保的竹纤维面料制衣。

在何萍萍看来,市面上流行的摩登旗袍多加入西式元素,如小洋装概念的蓬蓬裙、连体裤或口袋。为了适应大众穿着需求,中式领口偏低,做工与传统相比少了细节,长度偏短更性感。听到这里女儿林芳敏在旁笑说:“每次问妈妈是否能把裙子做得短一些,她都坚决不要,说太性感或太暴露会失去旗袍原本的美。”

今年27岁的林芳敏,是朋友眼中的“旗袍女孩”,无论通勤上班还是出门会友,总是“旗袍加身”。“我来自有着三代旗袍背景的家庭,从婆婆开始做旗袍,这是一份很难得的传承,也是我的身份认同。现如今年轻人都喜欢通过时装展现个性,对我来说穿旗袍很独特,就是我的个性,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

婆婆一生穿旗袍,留下了一大皮箱的衣服,直观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设计风格和剪裁。时至今日,拿出来还能穿,孙女穿上婆婆的衣服,让旗袍的生命线又延展开来。新季设计中,母女以此为灵感,再现1960年代的旗袍风情。

何萍萍说:“摩登旗袍终究是为了迎合潮流的发展,潮流转瞬即逝,风格多变,但传统旗袍的美应该要一代代保留下来。我们不能只强调与时俱进而忘了传统,在改良创新的同时,旗袍的传统应该始终是我们的立足点。虽然这不一定是商业流行的方式,却是我们的一份坚持。”

摩登旗袍终究是为了迎合潮流趋势的发展,潮流转瞬即逝,风格多变,但传统旗袍的美应该要一代代保留下来。——何萍萍

海派旗袍有分西式与古法剪裁。西式剪裁叫“立裁”……透过西方裁缝引进的省道、垫肩让女体更为立体,比较摩登。古法的中式裁剪则称为“平裁”,是一片式的,不破坏布料,强调“天人合一”,
比立裁难度更高。——陈旖旎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