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加坡书展部分活动回归实体,并将在新场地举办展览、分享会与发布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本地和海外作家现场或越洋连线与本地观众“会面”。新报业媒体信托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谈到书展的意义时,强调阅读的重要,也希望书展可以帮助书业发展,因为这是整个华文生态的一部分。
因冠病疫情,新加坡书展过去两年被迫改上云端,却也开启了新模式,各地作家能够突破空间与防疫政策的限制,继续与读者交流。如今本地疫情趋稳,人们逐渐回归熟悉的日常,新加坡书展也找到新的场地举办活动,配合线上讲座,以混合模式回馈爱书人,同时推广华文阅读。
新加坡书展将于6月4日至6月12日,在本地两个文化地标国家图书馆大厦与百胜楼(书城)举行。主要展区设在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空间,分享会与发布会设在大厦16楼观景阁,此外也有部分活动在书城进行。
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以及卫生部兼通讯及新闻部政务次长拉哈尤·玛赞将于6月5日下午1时为书展主持开幕式,欢迎公众参与,无需报名。两位嘉宾也将参观第二场“乐龄数码学堂之学子伴我行”。
叶孝忠、阿果、李国梁、林高等本地作家将参与现场座谈,海外嘉宾如林夕、董启章、黄怡、吴淡如、吴若权、郭强生、张力奋等作家则会越洋连线,在书展现场通过荧幕与本地观众会面。

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办书展从阅读本身出发
今年书展以“新起点”为主题,取疫后重启之意。
虽然去年底新报业媒体信托成立,华文媒体集团进入新阶段,不过社长李慧玲受访时说,这两年因为疫情,书展策划团队无时无刻绷紧神经追着防疫政策的变化调整计划,因此团队还未正式进入宏观检视书展大方向的阶段。
所谓“新起点”是相对疫情,尽管如此,时代变迁极快,书展本身也一直在改变。

李慧玲说,报社主办书展37年来,新加坡的书业生态、媒体生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加上新加坡寸土寸金,办大型活动的成本与负担越来越重,新加坡书展已经不能单靠书商参展的方式维持了。“现在我们已经不是按照做展览的概念去做了。如果只是办展览,我们又不是书商,也没有零售店,为什么由我们来做?如今是纯粹从阅读本身出发,希望可以帮助书业发展,因为这也是我们整个华文生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才会做这件事情。同时也必须考虑可持续性的问题。”
除了书商参展,更重要的是读者参与。
如今人们消费的模式已日渐电子化,从前大型书展的功能是集中介绍各地出版社的最新出版物,如今消费者弹指间就能找到资讯,为什么还要去书展呢?
李慧玲说,卖书本身已经不是书展的目的,华文媒体集团近年主办书展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我会一直强调,这是我们在构建和巩固生态的一部分,书不是最重要,阅读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你读报、杂志还是看书,现在更多的是体验。”
既然阅读才是重点,那么将书展选在国家图书馆大厦,并勾连隔壁的书城,象征了阅读的两种方式:借阅与购买。
李慧玲希望逛书展的读者也能回流到书城,书展甚至可以扮演导游的角色,带读者逛书城。
此外,李慧玲也很看重华文童书,她认为本地家长对华文童书有很大的需求,只是不知道该到哪里购买。
推广华文童书的最大意义则是:培养新读者。

参展商:实体书展拉近书和读者距离
本地出版商玲子传媒参与新加坡书展多年,童书、教育类书籍是该社一大命脉,这次会在书展发布作家、插画家阿果最新图文书《如最初的月光》。
对玲子传媒执行董事兼总编辑林得楠来说,参展是展示成果的机会。他也是抱着与读者、作者、文教界交流的态度参与。他受访时说:“实体书展回归的意义在于能继续拉近本地书和读者的距离。”
尽管疫情稳定、经济活动复苏,但林得楠仍保持谨慎态度,他说:“成本高、地点新是挑战。虽然疫情防控措施放宽已吸引很多人外出活动,但不少人会选择场所。文化场所与书籍销售点如何能像商场、海滩一样让读者主动回归,仍是挑战。”
不过林得楠认为书展的最大意义还是“宣传阅读”,因此值得共襄盛举。
在台湾与马来西亚经营书店与出版的季风带文化今年首次参展。他们这次主要以马来西亚华文出版品与自家出版物为主。
季风带创办人林韦地受访时说,季风带出版专营新马和东南亚相关内容,包括新加坡诗人陈晞哲、建筑学者赖启健、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的著作。
林韦地说:“我觉得实体书展更多是一个引荐的工作,和实体书店类似,那是一个空间可以让读者与好书不期而遇。书店只能固守在一个地区,因此需要通过书展将更多的好书带出去。”
林韦地希望能够通过书展促进新马之间的文化交流。“参展也是希望以行动给新加坡书展支持。”
友联书局自1986年起从不间断参与新加坡国际书展(新加坡书展前身)。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认为书展的规模很重要,书展必须联合各家书店、书商、出版社,集合大家的力量,让彼此接触到不一样的读者。
马晓敏认为新场地空间可能太小,但无论如何能从线上书展回归实体活动,她仍寄予厚望。
今年友联书局成立70周年,他们将在书展发布《回望——新加坡友联书局70周年纪念特刊》,特刊由前媒体人钟宏志撰文。
参展作家叶孝忠:书展是展示想法的地方
本地作家叶孝忠今年以出版人、作者与文化导游的身份参与新加坡书展。
对他来说,书展未必是卖书的地方,“书展其实是展示想法的地方。出版社推出具有新想法的书、新的设计,所以我渴望去任何书展,我想看看新点子,这就是书展存在的意义。”

疫情让许多事情虚拟化,电子阅读的趋势也势不可挡,为什么还要办、还要参与、还要逛实体书展?
叶孝忠最近就参与了新加坡艺术书展,除了接触到很有趣的书,更重要的是可以跟作书的人聊天。
人与人的接触才是重点。
叶孝忠说:“其实很多想法可以借此互相刺激,无论你是出版人或写作者,这肯定跟网上的经验不同。”
当然书展不能一成不变,为了吸引读者,必须举办更多元活动。叶孝忠将担任“寻找老街的美食故事”导览活动的导游,带读者穿街走巷,寻找美食与美食背后的故事。
美食写作除了感官的享受与滋味,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叶孝忠说,市面上优秀的饮食文学、饮食文化研究著作非常多,每位作者都能让你更深入了解美食的方方面面。
寻访与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索,也许“食欲”就能变成“读瘾”,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叶孝忠认为书展推广阅读的方法有千百种,还有很多可能性值得拓展。他以挪威一家图书馆Deichman Bjørvika搬迁的故事为例,当局在落成时邀请了1000名孩童参与搬书,把6000本童书从旧馆搬到新建好的图书馆,途经奥斯陆王宫老区和时髦的商业大街,这样的活动为人与书缔结了特殊的关系。
寻找合适童书的平台
儿童就是未来。
几位受访者都提到了儿童与童书。
名创教育出版社这次便带来了《爱上读报5》中学版、《欢乐成语第二版》小学版及《老夫子成语Cool第二版》等教育类出版物。
教材开发总监陈丽受访时说:“线上书展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书展,尤其小读者需要家长或长辈的指引,并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书香的美好。书展活动可以提供交流的平台、创作泉源及理念等等,也可通过讲座诠释发挥,进一步启发出版。”
大人经常为要给孩子怎样的读物而烦恼,近来在报上也有家长与学生为华文科内容能否有效吸引孩童学习华语各抒己见,或许书展就是大家寻找合适读物的好平台。
陈丽说,近年电子化趋势显著,加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很多人都不愿意阅读冗长或内容繁重的书籍。
她认为内容生活化或展现特殊新颖题材,才能吸引读者。
帮助华文出版与阅读的生态
新加坡书展迈入第37个年头,唯过去两年因疫情上云端,借助网络分别吸引90万与50万访问人次收看∕收听系列讲座,数字可观,但却难以化为买书的冲动。如今回到“人间”,社长李慧玲希望,在疫情稳定之后,主办方可以全盘地构思书展的未来。
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个不足是,新加坡书展一直无法体现网络文学这一巨大的阅读现象,这肯定会是未来检讨的要点之一。
尽管普遍认为本地华文阅读情况每况愈下,但李慧玲认为本地许多小书店、独立出版品牌如新文潮∕海风书屋、城市书房、迌出版社、品印,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未来书展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整个华文出版与阅读的生态,集合大家的力量,集思广益,活络本地华文阅读环境。
6月4日至6月12日 详情请上网查询。
《联合早报》读者只需下载zaobao.sg应用,并且注册用户账号,就可在书展期间到现场主办单位柜台领取一张5元购书券,让公众可以向参展的书商购书,数量有限,送完为止。此外,百胜楼的商家也会在书展期间提供许多折扣及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