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学校的概念起源于1950年代的丹麦,后来风潮从英美刮到亚洲。在森林学校,孩子们自行商议决定当天要玩什么,学什么,大自然本身就是课本。看记者与小朋友们的可爱互动,几所森林学校的创办人受访分享他们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本地森林学校发起人郭智胜概括森林学校的三要素:大自然、儿童主导和环境文本。
想象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以森林为基地,每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学徒,在这里学着爬树、生火、玩泥巴,一草一木都是最鲜活的课本,他们学会观察,亲近自然。近些年“森林学校”(Forest School)的概念在亚洲兴起,跳脱中规中矩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回归大自然,释放天性,在森林中培养自我认知。
森林里的“野孩子”每周五早晨,无论晴天或下雨,爸妈会送6岁的雅菲亚(Afiya)和弟弟到花柏山脚下。Nature Explorers School创办人王启兴(41岁)带着两名教练,在山脚下等候,七八个学生集合完毕做好安全解说后,一行人向树林进发。最近阴雨不断,草地很是泥泞,一脚下去泥水乱飞,难免弄脏裤脚,但孩子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人人“全副武装”,穿着球鞋、长衣长裤,身上还有防蚊贴。遇到需要攀爬的陡坡,成年人都要费一番力气,一个踉跄很容易摔倒,只见孩子们却踏着稳健步伐如履平地般在森林里穿梭。来到半山腰的基地,有人开始玩泥巴,有些手脚并用敏捷地爬上树。雅菲亚心血来潮想要荡秋千,教练挂了一根绳子在树上,她找来一块木板,在两头绑好绳结,简易秋千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