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胜楼人称书城,曾是新加坡华文书店的聚集地,如今里面的书局只剩八九家,甚至画廊还比书局多,加上近年开业的乐器店、咖啡馆,书城还是书城吗?另一方面,现在华文书店开始注入创意和巧思活化书店空间,结合传统书业和现代生活元素,希望连同其他业者,将书城打造为以文化活动为主的新中心。

桥北路百胜楼自1980年落成,即成为新加坡华文书局的心脏地带,也享有书城之美称。43年后的今天,百胜楼的规模不变,但里面的书局却只剩八九家,甚至画廊已比书局多。近年也陆续迎来乐器店、便利店、咖啡馆和服饰店等商店入驻。随着老街坊——书城音乐书局在上月底结束营业,一道并不新鲜,却还在持续发酵的问题再度浮现:书城该如何走下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前馆长李金生在《两条书街,两座书城》一文谈论本地华文书店景观。战前的桥南路是华文书店的集中地带,二战后书店街盛况北迁至小坡。1960年代,白沙浮一带有二三十家书店,包括中华、商务、友联、大众、青年、南洋、上海、大联和星联等,还未计入店铺骑楼的小书摊。这些星罗棋布的书店形成文化聚落,在公共图书馆未普及的五六十年代,成为文青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