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面包师傅吴宝春(54岁)2011年创立吴宝春麦方店时,已经年届四旬,在现下的创业圈子,算得上是“高龄”创业了。创业不久后,他深感自己缺乏经营和管理知识,选择重返学堂,报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吴宝春打工20载才决定创业,他说:“创业之前我已经准备了很多年,比如确保自己的面包做得好吃,经营上有了概念。”
在他打工的年代,面包师傅是个没人要做的行业,台湾面包店的利润不高,要栽培面包师傅不容易,“这个工作既辛苦,薪水又不高,没有未来。”
为了创业,吴宝春向家人和朋友借了600万新台币(约25万新元),他当时月薪是20万新台币(约8000新元),600万新台币相当于不吃不喝存两年半的薪水。但他却不惧“高龄”创业!
40岁创业的风险会更高吗?吴宝春说:“想要成功,要先做好失败的准备。我做了评估,万一失败了,负债那么多我要怎么还?每个月薪水可以拨多少来还债?我预估,如果失败,10年后还可以再拼一次。”
17岁当面包学徒
吴宝春的家境贫困,12岁时父亲过世,留下家中八个小孩,他是最年幼的。母亲靠着种凤梨和打零工照顾全家生计,哥哥姐姐很早就外出当学徒赚取家用。吴宝春中学毕业后,对继续读书也没兴趣,想学一技之长帮补家用,刚好有同学在台北当面包店学徒,于是他就入了这行。
他回忆说,面包店加班是稀松平常的事,“老板不愿看到我们太早下班,面包做完了,老板就说,饼干快没了,我们来做点饼干。”
20多岁立志成为企业家
吴宝春当兵退伍后,看了不少名人传记,其中台湾企业家许文龙的《观念》对他的启发深远。许文龙家境贫困,书中写他如何克服万难,给自己设定梦想,后来创立了全球最大ABS树脂制造商奇美集团,并开设了台湾馆藏最丰富的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奇美博物馆,完成了儿时的梦想。
于是吴宝春在20多岁时就立志——要成为企业家。
但那时梦想离他还很遥远,和朋友谈起这个梦想时,他们都觉得他“不切实际”。可是吴宝春觉得:“他可以做到,我也可以的。”
第一步就是“把面包做好吃,提升能力”。吴宝春说,当时台湾的面包烘焙技术都是“土法炼钢”,没有科学的方式。
于是他30岁自掏腰包去日本参加食品展,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那回,他第一次品尝到了法式长棍面包(Baguette),有种“惊艳”的感觉,“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好吃的面包,皮脆内软,越嚼越香,吃完了口中还有回味。”
为了那一次的学习之旅,吴宝春存了一整年的钱。
创业初期看不懂财报
创业初始,吴宝春最大的困难就是看不懂财报,在朋友帮忙安排下,向老师专门学习读财报。
吴宝春坦承道,开始的想法比较单纯,以为只要把面包做得好吃就行了,没想到创业还有许多窍门和奥秘,例如管理和沟通方面。
吴宝春麦方店开业初期生意兴隆,顾客常常排队,但这热度慢慢退去,“我要如何吸引他们来呢?”
他说,自己是面包师出身,不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只从面包师的角度思考营运。但事实上,观察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情况、口味爱好和习惯,从而决定如何营运,让研发和生产配合,才是经营之道。
为了加强经营与管理,吴宝春决定在事业上升期回到学校进修,报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可只有中学学历的他,在台湾报读时处处碰壁。
在朋友的推荐下,吴宝春决定尝试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亚太高层企业主管硕士学位(NUS Asia-Pacific Executive MBA,简称APEX-C)课程,虽然这课程也有学历要求,但吴宝春凭借在烘焙业的技术和个案取得了报读资格,并成功通过面试。
自此,他觉得:“思考问题不能只用单一思路……在研发面包时,我不再只通过面包师的角度来思考消费者需求。”
冠病疫情期间没有失去信心
吴宝春开店首年公司就取得盈利,但2020年暴发了冠病疫情这场大危机。当时台湾应对疫情不时采取封锁措施,一些原本每日可取得20万新台币销售额的店面瞬间生意为零,而且情况持续好几个月。
不过吴宝春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企业一定会遇到挑战,疫情一定会结束”。为此他没有裁员,也没有减薪,只缩减了一些福利。
疫情困境也让吴宝春另寻突破口,推出冷冻面包开拓新市场,面包烤完后急速冷冻可以锁住水分,包装好寄给顾客。他说:“那时候我们只要活下来,能做的生意就算赚不多,只要能让我维持员工的薪水,支付采购原料的开销以及店租,也要设法去做。遇到危机,首先要保障员工同仁的生活。”
这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也让消费者有了多一种选择,不用每天去面包店买新鲜出炉的面包。
目前专注于研发工作
2021年6月,吴宝春把公司总经理一职交棒给负责品牌再造的执行副总经理邱一新,自己专注于研发工作。
他说:“学习不能断,时代变迁快,应变思考模式要跟着改变。”他还去向一名得奖的日本面包师傅取经,也继续学习业务规划课程。
吴宝春说,面包店的商业成本攀高,包括租金和人力,下来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店面规模不会那么大。
他也深信要把员工当股东,让他们参与创业,并与他们分享成功的果实。
农家出身不忘帮助小农
吴宝春是农家出身,创业后也不忘帮助小农。
吴宝春说,台湾有许多小农,他们的种植土地面积不大,不使用农药。他和杂志《今周刊》合作多年,每个月采访一位台湾的小农,适合的食材也会采用。他希望这样可让更多人了解小农,吃到没有农药的食材,也提高他们的收入,而采访过程也是他学习的历程。
他大力支持小农,也要追溯到小时候的经历。他回忆说,小时在田野里玩耍,田里有许多青蛙和小动物,但随着农药的使用,这些慢慢地不见踪影。
还有一次邻居送来一个高丽菜(卷心菜),不知刚好喷过农药,他和妈妈吃了后半夜上吐下泻,去敲药局的门讨药。这让他深深感受到无农药种植的宝贵。
和面包打交道却对面粉过敏
吴宝春过去日日和面包打交道,殊不知他竟然对面粉过敏,只要没戴口罩接触面粉就会流鼻涕,而医生配的药会有打瞌睡的副作用,单这并没让他打退堂鼓,一做就是30年。
除了经营面包店,他还出版了七本著作,包括《吴宝春的面包秘笈》《柔软成就不凡》等,经历也曾被编制成电影《世界第一麦方》,并客串了电影中的角色。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