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 “纸扎”,人们就有所忌讳,或许是因为它常见于传统的丧事之中,事实上,“纸扎” 又名 “糊纸”,是一门集合扎竹、剪纸、裱糊、彩绘、纸塑等功夫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从北宋就开始盛行。
记者按地址来到新加坡樟宜路一带的私人住宅区,没有想到这里匿藏着一个属于陈贵财(48岁)的“仙境”——神坛、工作坊和住家集于一体的蓬莱雕坊。
穿着简单上衣和短裤的陈贵财,不仅是一名工匠,他更像一位艺术家。陈贵财是如何自我成就,要从他三四年级开始临摹神像说起。
小学开始临摹和雕刻
小时候母亲会带着陈贵财到神庙拜拜和看潮州大戏,不到10岁的他被色彩缤纷、造型生动的神像和雕刻所吸引。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比他年长许多,于是他拜托哥哥帮他拍照,然后从纸神袍的龙头配件照片开始临摹。一开始他只画简单的黑白图案,后来用魔术笔上色。
说得兴起,陈贵财从柜子拿出“宝贝”,没想到30多年前的作品还完好保存,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怀旧之人。他拿出一个木雕狮子印,开始忆述他小学时的第一个木雕,记者和摄影记者听完他的故事后都傻了眼。
他说:“我拿了一把铁锤,骑脚踏车到附近的乌美工业区,跟工厂讨他们不要的木托盘,自己敲打出木条带回家。有了木材原料,我就用美工刀开始雕刻,小手都起泡了也没有想停下来。当时失败了很多次,不懂得下手的轻重,刻得太深或太浅。”
纸扎神像细节周到
上了中学后,陈贵财继续琢磨和研究,还用纸黏土制作迷你京剧脸谱,后来经熟人介绍开始修复神像。出社会后他的工作仍与绘画有关,不过是当起制图员,包办建筑工程的大小事务。间中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2017年全职投入纸扎行业。
对待自己的作品,陈贵财有着艺术家的执着和坚持。他示范如何制作一个小版的纸扎大士爷。单单腰带就有细带、粗腰封和腰扣三个部分,双肩和双耳贴上几层饰品,看起来更威武,耳朵还贴上金色大耳环。陈贵财笑称,自己是神像的造型师和发型师。
很多时候陈贵财都得自己动脑筋,设计、打印、剪割图案。同一张脸谱,经过他的巧手,可以画成凶悍或和善的造型。这些过程都需要无限的创意和艺术感。
陈贵财对自己的作品是满意和骄傲的。
足不出户专注赶订单
订单接得紧时,陈贵财试过一个多月不出门,三餐自煮或点外卖。尽管全心全意付出,还是有顾客认为他的价格,比从中国和马来西亚订购高出许多,没有考虑到他所花的时间和心力。他无奈地说:“有时真是吃力不讨好。”
不风光也寂寞的行业
目前新加坡的纸扎品店少于20家。其实生意是有得做的,据记者观察,年轻一代比较有经济能力,更愿意花钱买“大洋房和大汽车”。花一两个星期制作的气派洋房和威猛神像,一把火就烧个精光,会心疼吗?陈贵财摇头说:做这一行就“预了的”。
这是一份表面不风光,背后还很寂寞的职业。得经常没日没夜地一个人工作,与之作伴的只有纸品、竹藤、浆糊和颜料。陈贵财曾试着开音乐工作,但因为会分神反而拖慢进度。
这一代纸扎匠人凭着耐心、美感、手艺、兴趣、热忱,以做工精细的作品陪伴人们走过悲欢离合,为在另一个世界的至亲至爱聊表心意。只要民间信仰还在,这个行业就不会走入夕阳,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继承接班。
同样工作得没日没夜的,还有经营兴发行纸料的胡光汉,他的作品一样精彩!胡光汉(55岁)无师自通,率先以成本更高的荧光纸条来装饰纸扎屋。
参观工厂听匠人故事
公众可报名 “我的社区节2024”(My Community Festival 2024)的活动,参观陈贵财和胡光汉的工作场所。这个由非营利组织 “我的社区” 举办的活动,今年迈入第五届,活动主题是 “人生最后旅程”(My Last Journey)。
我的社区节从11月1日举行至17日,七个单元有超过100项活动,探讨人们比较避忌的死亡必经之路。“会见我的匠人” 单元,由纸扎品和墓碑雕刻等匠人分享经验和做示范。公众可点击官网mycommunityfestival.sg报名参加。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