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 “脑医生” 伍伟豪教授(54岁)本人时,觉得他沉着冷静,国字脸上带着些许腼腆但气场十足。
伍伟豪是家中老幺,有一兄一姐,七岁时丧母,工程师父亲在他当实习医生期间离世。1983年至1988年,他就读英华中学(巴克路)和英华初级学院,后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再后来获得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9年获国大医学博士学位。
从拆电视到修大脑
很多医生从小就立志从医,但伍伟豪教授不一样:“我想当飞行员、记者、登山者。十七八岁临近A水准会考时,才决定学医,因为我热爱生物学,喜欢读《科学美国人》,常剪下神经科学的文章收藏,逐渐对大脑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小时候的他“手痒”,常拆电视、手表、收音机,再组装还原。“看来,外科手术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结合我对机械的兴趣,又能满足我对神经科学的热爱,神经外科自然成了我的职业目标。”
伍伟豪在帕金森病、神经肿瘤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等创新技术领域具有杰出贡献。2015年,他成为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2020年7月冠病疫情高峰期,接任樟宜综合医院总裁,领导抗疫和医疗创新。一年后,他同时受委为新保集团副总裁(战略与规划),2024年2月升任总裁。
大脑是灵魂主宰
在伍伟豪眼中,大脑是最迷人的器官。他说,人们常误以为,情感来自心脏,实际上,“爱”不过是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反应。
研究显示,坠入爱河时,化学反应通常持续约三年,“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难以维持三年,因为神经递质会发生变化。”
他认为,大脑是灵魂的源泉,决定你是谁。所以,“脑移植”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心脏移植后,这个人仍然是他自己;但进行脑移植,那就不是脑移植,而是身体移植了,因为拥有正常大脑功能的人,已接管了新的身体。”
2017年,伍伟豪为一名在清醒状态下的病人开脑除瘤,手术过程中与病人对话以评估效果,《海峡时报》记者记录了全程。他指出,大脑拥有约860亿个神经元,却没有痛觉受体,是唯一可以在患者清醒时进行手术的主要器官。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他深感谦卑和敬畏,能够“在上帝历经数百万年雕琢的复杂结构上动刀”,这让他深思。“神经外科令人叹为观止——它直接影响患者的个性、认知和自我意识。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和从重大疾病中复原的能力令人震撼。能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我有无比的成就感。”
曾为王瑞杰动脑部手术
2016年5月,副总理王瑞杰因脑动脉瘤破裂引发出血性中风,在内阁会议中昏倒,送院接受紧急手术。2024年10月,王瑞杰在脸书上公开感激当年的医护团队,其中包括主刀医生伍伟豪。
这个手术是否让伍伟豪感到压力特别大?他说:“这不是单打独斗,整个团队都在尽心尽力照顾他。”
他强调,虽是急诊,但结果非常好。“王瑞杰恢复得非常快,他很幸运。有时,即使你做对一切,结果也未必如人所愿,我们有幸能照顾他。”
手术前,伍伟豪并不认识王瑞杰,只透露手术大约持续一个小时。因医护人员的保密守则,他不能透露更多。
从死神手中救回罕见脑炎女患者
伍伟豪的从医生涯中,经历不少生命奇迹,他讲述其中最难忘的一次。
“这是让我无法忘怀的个案,情感的波动像过山车一样。当时,国大一名顶尖女生因大脑异常,我为她做了常规活检。几天后,她的大脑剧烈肿胀。通常药物可控制这类肿胀,但她的情况迅速恶化,最终转入加护病房。她的一只瞳孔开始扩张,意味着大脑内的压力已接近致命,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在几小时内脑死。
“我紧急进行了手术,切除了一块骨头,腾出空间缓解肿胀。结果肿胀似乎有所缓解,但第二天病情再度恶化,女生双眼瞳孔都扩张了。这次,我只能拼死一搏,再次把她推入手术室,切除部分正常的脑组织,为大脑提供更多空间。我尽量保留所有重要部分,切除的只是足够的脑组织,并没影响她的记忆。
手术后,奇迹发生了,女孩的肿胀停止,瞳孔恢复正常。一周后,她醒来,不再需要生命支持系统,逐渐恢复健康。女孩后来重回校园,顺利毕业、结婚,还当了妈妈。
手术刀与餐刀都得心应手
伍伟豪常在社媒分享美食体验。他说:“我爱肉脞面!还有砂拉越哥罗面,但好面难找.....我喜欢的食物都不太健康,特别是蚝煎,简直太美味了!
伍伟豪也爱厦门街的纯手工酿豆腐,嫌弃食阁卖的全是工厂货。
短短10分钟,他介绍了大约20种喜爱的美食:炒粿条、沙煲饭、巴东饭、烧烤魔鬼鱼……面对病人,他一丝不苟;面对美食,他热情奔放。
最后不禁要问伍伟豪教授:人的聪明程度,是否由脑容量决定?
他说,智力并不是单纯由脑袋大小或脑细胞数量决定,而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人们常说,智力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个人的教育、培训和经历,最终决定你能否充分发挥潜力。”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