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随着父亲做义工,耳濡目染之下,伦承志医生心底扎下扶贫的根,创立“海星团队”到世界各地为贫困者动手术切除白内障,让患者重获光明。

伦承志医生(55岁)是亚历山大医院眼外科主任兼国大医院青光眼科主任,行医至今约29年。 他说,父亲是他当义工的启蒙老师,除了在国内外义务为贫困家庭病人切除白内障,同时传授当地医生医术。 他认为个人能力有限,能救一个是一个,看到患者能够重见光明,他比任何人都感到高兴和安慰。

他的父母早年在柔佛华仁中学执教。从小常有机会跟着父亲到学校附近一所类似麻风病院的地方,那里环境肮脏,设备简陋,父亲到那里义教,让他幼小心灵对扶贫有所认知。之后,父亲到新加坡从事教学工作,父母从小灌输他双语教育,他现在到中国义诊和演讲时,能以流利的华语跟医护人员和病患沟通。

他说:“我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喜欢跟人接触,有朋友说我可以当医生,医生需要经常与人沟通,时间也灵活。”没想到他最后实现披上白袍的心愿,专攻白内障和青光眼,喜欢那种可以让病人“重见光明”的喜悦, 它带来很多正能量,让他每天沉浸在喜乐中。

首个投入沙斯救援的眼科医生

2003年沙斯暴发,当时伦承志医生在陈笃生医院工作,是第一个投入救援工作行列的眼科医生。

他认为人生很多东西必须勇敢面对,接受挑战。他说:“我认为战胜自己的恐惧,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2011年,他的义诊工作获得前总统纳丹颁发的“医护人文精神奖”, 2023年获颁“杰出服务奖”和“临床主任医生”(master clinician)殊荣。

开始做扶贫工作时,伦医生注意到本地一些一房式组屋的贫困人家,尤其是那些患青光眼的老人很需要帮助。2015年,他跟护士建议,一起帮这些老人洗厕所。大家开始很惊讶,但听了他的解释后, 终于明白用意。这些青光眼患者,看不清周遭事物,有时连桌上的饭菜爬满蚂蚁都不知道。

有时,问他们为何不定时点眼药水,他们的回复是视力不好,“找不到眼药水。”只有走入他们的生活,才能切身了解这些患者面对的困境。因此,他定期和护士到这些老人家里洗厕所,清理环境卫生。

他指出,新加坡有很多世界第一,但我们不该忽视这些社会低下阶层的需要,应想办法伸出援手帮一把。一些人派送白米、面包、饼干、日用品给贫困老人,但是这些食物对青光眼或白内障患者来说未必用得着,因为他们看不清楚,根本没办法煮来吃。一些人家里的白米都蛀虫了。反而是义工送来的盒饭,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实际的帮助。

发动自己团队参加国外义诊

2007年,伦承志医生第一次到国外义诊,随全科医生陈来荣到云南石林一所医院。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他觉得有能力发动自己的团队参加这类义诊,从那时起,他的眼科义诊队开始走向世界各个有需要的地方。

隔年,他们到缅甸边界一个叫沧源县的地方做扶贫工作,必须坐两趟飞机,走数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当地完全没有设备,必须自己备足医疗物资。之后,也到过孟加拉、柬埔寨、尼泊尔等地方义诊。他说:“我们都是自费前往这些地区,机票、药物、手术镜片、剪刀、显微镜等,费用不少,一些护士无法支付机票,我就帮忙一点。”

伦承志医生(后排右一)在国外义诊,指导云南流动眼科手术车医疗团队。(受访者提供)
伦承志医生(后排右一)在国外义诊,指导云南流动眼科手术车医疗团队。(受访者提供)

约10年前,他开始参与“中国健康快车”活动,到中国长春、安顺、宁夏、广西贵港等地做扶贫工作,也到那里指导当地医生,这些医生之后会乘搭火车,到不同地方为病人做白内障手术。这些手术都在火车上完成,再出发到下一站。

两天内做了136宗手术

伦承志医生最难忘在尼泊尔的义诊,当时带着满是仪器、食物的背包攀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没多久已精疲力竭,必须请当地的登山搬运工帮忙扛东西。经历三天三夜,终于到达义诊的地方。

他说:“那是一个非常难忘的经历。两天内,我和当地一名资深医生、一个助手做了136宗手术,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在新加坡,一天能做10宗已是惊人记录。”做手术和清洗的水,必须从半山腰由人扛上来。在山区,干净的水太珍贵了,因此他们没有洗澡,只有双手时刻保持干净,才能为病患动手术。

这名柬埔寨儿童因意外导致白内障,幸得伦医生动手术,得以恢复视力。(受访者提供)
这名柬埔寨儿童因意外导致白内障,幸得伦医生动手术,得以恢复视力。(受访者提供)

伦医生创立的义诊团队取名“海星”,名字源自“Saving Starfish, Saving Soul”的故事。

故事里的男孩在海滩捡起搁浅的海星,并把它们扔回海中。虽然他无法拯救成千上万被冲到海滩上的海星,但对每一只被他拯救的海星来说,都意义非凡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