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在手,别无选择,巨无霸蛋!”

这是张贴在“刘华顺贸易”档口旁、看似无厘头的标语,任谁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除了标语,第三代鸡蛋商刘华顺(61岁)还不断为店铺增添新意。他四处收集物件妆点档口,档口的企鹅吉祥物就是从附近捡来的。

“我要像现代年轻人喝咖啡要在星巴克那样,卖鸡蛋要有‘氛围感’。”刘华顺说。

刘华顺可谓见证新加坡的“鸡蛋史”。1975年,刘华顺的祖母在甘榜小农场开始了卖鸡蛋的生意,后交给刘华顺的父母。刘华顺因此是在鸡蛋堆中长大的,十几岁起就帮忙打点档口,一做就是50几年。

“80年代没有甘榜,我们从如切购物中心搬到勿洛南湿巴刹。我还曾跟随贸工部到外国考察鸡蛋,看哪里适合进口。现代人大多光顾超市,蛋商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刘华顺几句话概括了蛋商从甘榜小规模的自产自足,到四处进口,发展到超市直销的微妙变迁。

问他如何“一蛋知秋”,近年来感受到什么具体的变化?他拿出一盒新西兰走地鸡蛋说,虽然蛋对他来说口味品质差别不大,但这是近年来一些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回新加坡的人特意找的蛋。笔者说这可比其他蛋贵不少,刘华顺打趣道:“你看这盒子上画的是洋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比我们华人的蛋贵咯!”

问他为何生意不如从前却还坚守档口,刘华顺拿出一叠报纸,其中一张竟是笔者之前写的,有关店屋涨价老字号关门的报道,在提到房价的部分,刘华顺仔细地画了线。

“现在房价很贵,还好我年轻时咬咬牙,在90年代早期买下另一间店屋,现在成了还能在这里服务顾客,忆苦思甜的底气。”

原来刘华顺从父母手里接过鸡蛋生意以来,便看准鸡蛋进口代理的风口,小档口的背后因此多了一间“分店”。刘华顺拿出他引以为傲的沈氏道店屋地契告诉记者,“等你100多岁,这个房子都还可以住”。

至于接下来的生意将何去何从,他骄傲地说女儿是实打实的“地主家的女儿”,他不愿女儿将来被人工智能取代,也不愿她面对“35岁职场魔咒”,因此希望她能回家接管生意。

与一般“小贩青黄不接”的叙事不同,刘华顺的女儿乐意接下这个起早贪黑的家族生意,或成为家族第四代鸡蛋商。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