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与电脑工程系教授杨育佳(54岁)被相中,受邀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一对一面谈,并从2014年至2022年奋斗在全球科技战最前线,担任台积电研发处长,参与研发最先进的半导体晶片。
八年间,台积电一路成功开发出领先全球的七纳米、五纳米和三纳米制程晶片,也为全球客户代工超过九成最尖端晶片。
在无数成就后,杨育佳反问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结果发现内心深处,更希望为深爱的家人和新加坡的科技实力而战。2022年9月,杨育佳回来“报国”,加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协助整合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育。短短两年,他从执行署长迅速升任新科研副总裁(创新与企业)。
作为新加坡顶尖科学家,杨育佳的研究方向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提升半导体晶片的运算速度和省电效能。这些晶片广泛运用在手机、电脑、洗衣机、汽车、人工智能(AI)、军事、医疗科技等方面。
提到前沿科技,中美科技战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杨育佳却忧大于喜。忧的是科技战限制了交流和创新速度,喜的是新加坡成了更多科技大厂的生产基地。
他说,当科技战把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亲美和亲中两大块,导致限制买卖后,产量肯定减少,价格只会更贵;也因为量少,而减慢学习和创新的速度。
关于新加坡在晶片制造方面的表现,他说,新加坡资源有限,无法制造最先进晶片,但将对先进制程的设备制造和研发做出巨大贡献,希望至少维持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五分之一的市占率”。
杨育佳也说,新加坡在中美科技战中的科研战略定位,就是要保持市场相关性,并靠科研持续走在最尖端。“半导体科技不断进步,跟不上就落后了。如果新加坡跟不上,世界就不需要你了。”
杨育佳认为,对科研人员来说,最有吸引力的点是新加坡能提供影响全世界、潜能巨大的研究题目。他说,现在研究项目很多,但必须把这些题目更好地跟业界最重要的题目挂钩;而A*STAR要当衔接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桥梁,要对研发方向和商机做出敏锐判断。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