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本地剧场常出现美食踪迹,正如新加坡引以为傲的多元并蓄,走进熟食中心便可以找到各国料理,且从主食、小吃到饮品,无所不包。滨海艺术中心今年的“实验剧场”系列,有韩国艺术家具滋昰(Jaha Koo)设立的韩国街头小吃餐车;美国艺术家杰夫·索贝尔(Geoff Sobelle)办桌;实践剧场更将剧场化为互动式腌制实验室,甚至将之形容为“微生物旅馆”,探索新加坡的非官方饮食故事。
有多年制作餐饮剧场经验的新加坡专业剧场,也在今年推出全新制作《炒饭天堂》,以李迪文经典音乐作品为引子,邀请观众享用酒店级本地美食,同时投票选出餐馆接班人。当观众不再光是坐着看戏,而也忙活起来,剧中的食物承载什么象征意义,观众又如何成为剧场的一部分?
观众是剧场重要参与者
早在1990年代,新加坡专业剧场就推出餐饮剧场《阿公生日派对》,今年带来另一部全新餐饮剧场《炒饭天堂》,导演杨君伟一直相信,观众不应只是被动看戏的角色,也可以参与剧场的进展和结果。这也许来自戏剧盒给他的训练,相信观众是剧场以至社会的重要参与者。而美食,人人爱吃爱谈,是构成记忆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