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德福巷的工厂,是梁美石(72岁)和太太蔡进兰毕生心血,尽管爱妻已病逝11年,他仍清楚记得两人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

梁美石祖籍福建南安,1927年,他的曾祖父带着四个儿子落户新加坡,后在淡滨尼10英里买下一块21英亩地皮,建了近10栋房子给家人住。曾祖父是中国秀才,在甘榜开私塾,祖辈多从事文职或经商,父辈则各有发展。

梁美石(右)和妹妹梁美招在甘榜锌板住家外的简陋“家具厂”合影。(受访者提供)
梁美石(右)和妹妹梁美招在甘榜锌板住家外的简陋“家具厂”合影。(受访者提供)

梁美石也走出自己的路,在1980年代初到家具厂当学徒,然后创业。他忆述:“当时很好玩的,在住家旁搭一个沙厘板(锌板)屋就能做生意。我的技术只有半桶水,所以请了一个‘上海功’(手艺精湛)大师傅。当时刚好遇上迁入新镇的热潮,很多人要装修房子,不愁没有订单。”

当时,淡滨尼11英里至12英里一带,像梁美石那样开小型工厂的很多,有铁厂、烧焊厂、铝窗厂等。

“在70至80年代,很多人学了一门手艺后,就在住家外或租一个小地方开工厂。当时正好有很多空置的鸡寮和猪寮,租金才几百块而已。”随着甘榜拆迁,梁美石的工厂在1986年搬到德福巷。

遇上沙斯勇闯印尼开厂

梁美石的生意原本相当顺利,工厂、办公室、私宅、组屋、食阁等大小工程接踵而来。

2003年沙斯来袭,对家具和装修行业冲击很大。梁美石愁眉不展之时,有业者邀请他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望加丽岛(Bengkalis)开锯木厂。对方称当地一名拿督有1万公顷土地,已锯了上千棵甘巴豆(Kempas,俗称金不换)树桐,还铺好从码头进芭的铁轨。但当地不允许直接出口树桐,须制成成品或半成品,所以要找人投资锯木厂。

梁美石原本很犹豫,毕竟公司没接过大项目。但经实地考察,再和太太商量后,他决定勇敢追梦。

梁美石在沙斯期间到印尼森林开锯木厂。(受访者提供)
梁美石在沙斯期间到印尼森林开锯木厂。(受访者提供)

盖厂、买机械、建宿舍等的前期投资约6万新元,工厂并聘请了近50名员工,每人每天工资约5新元。树桐锯成200毫米长、200毫米宽的方形长木条,然后以载重40吨的木船运到新加坡,之后再出口中国。

辛苦数个月后,载送木条的第一艘船出航,卖了2万多新元,之后又陆续送出三船木条。然而,梁美石等不到第五船木条。两个星期后有船员回望加丽岛,说船沉了。

砍下的树桐堆在锯木厂旁。(受访者提供)
砍下的树桐堆在锯木厂旁。(受访者提供)
用来运送员工、物资和必需品往返望加丽岛的船只。(受访者提供)
用来运送员工、物资和必需品往返望加丽岛的船只。(受访者提供)

“如果一艘载满30吨木条的船真的在马六甲海峡沉了,船员怎会安然无恙?那批货可以卖三四万新元,我不知道是真的沉船,还是被转卖了。我跟太太觉得风险太大,还是不做了。那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在印尼设厂真不容易,我的一个经理被鳄鱼吃掉,夜里我也听过老虎吼叫。”

家具装修业竞争大

经历沙斯和冠病疫情,家具行业要面对与马来西亚业者竞争、员工难请、成本上扬等挑战。

梁美石坦言:“现在的公寓多数含装修,只有大装修商才有能力承包,我们只能接其他小工程。现在房价那么高,屋主已花一大笔钱买房,留给装修的预算大大减少。”

梁美石庆幸儿子愿意接手生意,他可以半退休,有时间写写文章。2022年,梁美石将自己到印尼闯荡,以及太太在成衣厂当女工的经历,出版成《逐梦天地去印尼》一书。

梁美石喜欢写作,《逐梦天地去印尼》记录了自己到印尼闯荡的经历。(受访者提供)
梁美石喜欢写作,《逐梦天地去印尼》记录了自己到印尼闯荡的经历。(受访者提供)

其他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