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味”系列共八期,搜罗全岛有故事、有历史、有味道的各式小摊贩、大餐馆,看业者传承、守护与发扬各家美食,经年累月围着炉灶镌刻时间的味道。
梅村酒家或许是本地仅存的客家菜餐馆。在那里能吃到梅州七个区县的代表菜肴。创办人除了坚守客家菜的经典味道,也通过编写食谱、开办烹饪课传授与保留客家饮食文化。
本地客家餐馆梅村酒家有“四大天王”:梅菜扣肉、算盘子、酿豆腐和盐鸡,这些经典客家菜拥有一批忠实食客,每到餐馆必点。
赖法源(75岁)在1983年创办梅村酒家,本着对客家文化的使命感,希望客家菜肴能在本地发扬光大。
在梅村酒家能吃到梅州七个区县的代表佳肴:梅州萝卜丸、五华酿豆腐、蕉岭咸菜酒糟及第汤、平远梅菜扣肉、兴宇红焖猪肉、大埔算盘子、丰顺春灌肠,一些不在餐单上的,必须预定。
一般人最熟悉的客家菜就是算盘子,赖法源说,这是因为本地客家人多数来自广东省大埔县,算盘子是大埔县颇负盛名的传统小吃。他家乡在梅县,以萝卜丸知名,由于本地梅县客家人少,因此鲜少见到这道家乡菜。反观印度尼西亚和香港,由于梅县客家人较多,萝卜丸在当地普遍盛行。
在餐馆开班教煮客家菜
相比其他籍贯的中餐馆,客家餐馆在本地属于少数。赖法源指出,有些客家餐馆专注于某区县的客家菜,顾客群太少,因此无法长久经营,“本地客家餐馆最辉煌的时候是在1980年代,大概有七八家。傍晚5点多,我们餐馆门口就已经有食客排队。可是,很多客家餐馆陆续结业后,现在好像只剩下我们一家,应该也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客家餐馆。”
除了通过美食传递客家饮食文化,赖法源也借由文字和授课,推广客家文化。2009年,他替南洋客属总会编写《客家食谱》,分享客家菜的典故和历史。疫情前,他在自己的餐馆开课教导烹煮客家菜有近10年,每班有三四十人,学员在餐馆学煮客家菜后,一起分享品尝。
经典菜肴与迁移史有关
客家菜肴中,历史最悠久的三大经典菜肴是:盐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这些菜肴跟客家人的迁移史息息相关。当年客家人从洛阳逃难到南方,为了方便携带和长时间保存食物,多数人都带上盐鸡作为粮食。
传统客家菜口味以咸、油、香为主。这跟客家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早期,客家人从事体力活,多在田地工作,需要耐饱的食物,因此食物一般重油重咸。另一种说法是,客家人为了不想浪费食物,因此把肉煮得咸一些就可以多吃几天,不用担心吃不完肉会变坏。
谈到经营老餐馆的挑战,赖法源说,不容易请到合适的厨师。本地以粤菜馆和海鲜餐馆居多,很多厨师顾及若学的是客家菜,日后发展有限,因此业界很难培养适合的客家菜厨师。
疫情期间,餐饮业受到很大冲击,不少老字号餐馆因此结业。赖法源庆幸梅村酒家是属于自己的产业,不用承受租金压力,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将餐馆撑下去,“如果收掉这家餐馆,就无法保留自己的文化,我会很难过。幸好,我们已渡过难关。”
创新菜式要味道好
餐馆的顾客群老中青三代都有,赖法源说,年轻人虽然喜欢吃快餐汉堡包,但跟家人一起吃饭时还是会上中餐馆,梅村酒家的梅菜扣肉就是老少咸宜的经典菜肴,配饭送粥都适合,即使小孩也会喜欢。
老餐馆的好滋味需要传承。赖法源笑说:“儿子答应我,等到哪一天我走不动想要退休,他愿意接手这家餐馆。他现在从事会计工作,将近50岁了,从小有跟着我学煮客家菜,随时要他接手不难。”
如今市场上出现所谓的创新客家菜,比如五颜六色的算盘子,赖法源点出关键说:“创新是可以,但如果只是风行一时则无法长久。顾客会因为好奇而尝试,如果没有把握食物的味道,就无法像传统菜肴那样耐吃且长久。客家菜不是高档菜,属于家常菜,一家人齐来用餐不用花费太多,会有它的市场需求,尤其现在讲究怀旧风味。”
地址:16 Jln Leban S577554
电话:64589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