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象征着阳气开始回升,因此传统上是祭天祭祖的日子,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习俗上中国南方人会在冬至吃汤圆,北方则会吃饺子,这和当地气候和民间习俗有关。新加坡华人主要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等地的移民后人,因此沿用南方的传统习俗。
为什么“冬至大过年”?原来古人也用冬至来判断来年的天气,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那过年那天就是阴天,所以说冬至大过年就是这个道理。而“吃了汤圆大一岁” 又是为何?“冬至”,汉代之前另有称呼叫 “岁初”,表示一岁之初,也就是一年的开始,这就是俗话说 “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的道理所在。
不同籍贯汤圆做法大不同,福建和广东有糖水汤圆,潮州有“鸭母淋”,客家则有甜咸汤圆之分,同中有异。
客家汤圆咸甜两吃
客家人的汤圆有甜有咸。梅村酒家创办人赖法源说,客家人通常在冬至吃甜汤圆当甜品,汤圆没有馅料,而是配白糖煮糖水吃。这个吃法源自宋朝,历史悠久。以前的务农人家会自己磨糯米粉,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把糯米泡隔夜,然后磨成糯米浆做汤圆。
咸汤圆在本地较少见,在台湾较普遍。1990年代赖法源到台湾考察当地客家饮食文化时,初尝咸味汤圆,食材有蚝豉,代表发财,还有大三元:汤圆、鱼丸、肉丸,并加入咸菜和番茄以增香添味。
干吃擂沙汤圆
李白餐馆有一道擂沙汤圆,是一种流行于上海的传统甜品,属于汤圆干吃,将带馅汤圆煮熟,外滚花生末而成。
主厨钟耀明说:“1990年代,我第一次在新加坡的利苑中餐馆吃到擂沙汤圆,它当时只卖这一种招牌甜品。以前,传统的擂沙汤圆会在黑芝麻馅里加猪油,味道甚好,但现在大家注重健康,就不再加猪油了。”
潮州吃法鸭母淋
祖传三代老字号,75花生汤圆于1947年从惹兰苏丹的路边摊起家,1975年正式迁入黄金熟食中心75号摊位,故将摊位命名为“75花生汤圆”。
潮州人把汤圆称为“鸭母淋”,据说是汤圆过去形状大如鸭蛋,鸭蛋潮州话又叫鸭母卵,故称“鸭母淋”,一直以来都是以花生做馅料。75花生汤圆卖五种口味汤圆,有花生、黑芝麻、绿茶、芋头及红豆沙。食客品尝汤圆时,除了花生汤,也可选择姜汤、杏仁奶或龙眼红枣汤。
汤圆新吃加豆花
将传统豆花、汤圆和仙草综合在一起,这样的一碗“黑白豆花汤圆”,充满创意与美味。
由夫妻档许国伟和顾玿如经营的梧槽豆花水在芽笼路24小时营业,开业至今已有15年,老顾客不少。许国伟说,1957年他奶奶在梧槽路推车卖豆花,他父亲除了学会豆花配方,还教他制作仙草。后来他在芽笼路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铺,发现汤圆很受年轻人欢迎,便将汤圆纳入餐单。
许国伟说:“冬至吃豆花配汤圆,代表花开富贵,团团圆圆。”不爱吃豆花的食客可点一碗豆奶加红豆和汤圆,来个三合一。香浓的豆奶配上红豆和花生馅汤圆,多层次的口感,是另一番美味。
汤圆不仅是美味的节日美食,对许多人而言,还包含了家的味道。虽然不一定过节才吃得到汤圆,但在冬至和元宵不吃上一碗汤圆,还真觉得缺少了过节的气氛。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