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经过兀里村熟食中心,无意间瞥见墙角的两台自动贩卖机,其中一台特别引起我的注意,里头售卖的是包装在白色盒子里的老字号花生蛋糕。有人一边滑手机一边等待补货,队伍悄然在身后拉长,有家庭主妇、上班族,还有学生。谁也不说话,大家只是静静等待。
自动贩卖机,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从饮料、泡面、零食到加热便当与现磨咖啡,它们的出现原是为了解决便利问题。但近几年,自动贩卖机的角色正在转变,把过去得专程前往排队的实体老店“搬”进日常中。
花生蛋糕并非唯一例子。创立于1919年的协裕炭烤香蕉糕,来自马来西亚新山,如今也悄然现身于本地的自动贩卖机中。曾几何时,想吃上一块热腾腾的协裕香蕉糕,还得越堤前往新山,在老店外排队,等着新鲜出炉、香气四溢的传统滋味。
那天我也买了一盒花生蛋糕。排在我前面的邻里居民对我说:“上次刚补货,15分钟就卖光了,我今天就早点来。”看来这样的销售方式确实颇受欢迎。
自动贩卖机的优势毋庸置疑。对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它让食物以另一种形式流动,不必特地绕路到老店,也节省了宝贵时间;对生意人而言,它突破营业时间限制,为老字号节省租金与人力成本,同时带来更多曝光与销售机会。
延伸阅读
话虽如此,花生蛋糕虽然风味依旧,却似乎少了点什么。或许,自动贩卖机无法传递的,正是老店特有的人情味——老板亲切的招呼声与笑容、熟客之间的寒暄,这些无形的互动,才是“老味道”真正的灵魂所在。
此外,自动贩卖机也有现实层面的考量。冷藏、物流、保鲜、机器维护等都需要成本与技术,并非所有老店都有能力负担。即使进入贩卖机,也得适应一套全新营运方式,不是只是会做东西就能生存。
我对这样的贩售方式感受是矛盾的。一方面,这样的便利让人欣喜,毕竟老味道不再遥不可及;但另一方面,我也不免担忧,当食物被压缩成标准化产品,它原有的个性与温度也随之淡去。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场互动与交流,变成了单向、安静的索取。
自动贩卖机再方便与先进,也取代不了走进一家老店的亲切。有些味道,机器装得下,但人情和记忆,却只能由我们亲自去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