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窑“青山菜头粿”,坚持手工制作,价廉物美,只卖“白”不卖“黑”。

姐妹档小贩郑华明(67岁)和郑凤明(61岁),守着爸爸传下来的菜头粿摊位,依旧挂着父亲郑雨生当年开档时的老招牌。

“青山菜头粿”依旧挂着父亲郑雨生当年开档时的老招牌。(翁铭芯摄)
“青山菜头粿”依旧挂着父亲郑雨生当年开档时的老招牌。(翁铭芯摄)

姐妹俩坚持菜头粿要一盘一盘地炒,起锅前,淋上一层独家特制辣椒煎一下,再撒上葱花才上桌。

菜头粿分量有大中小,售价3元至5元。记者点了一盘小份的菜头粿,取餐时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气。菜头粿外形有点像韩国煎饼,外层煎得金黄酥脆,翻到背面可以吃到切成小方块的白嫩萝卜糕,口感柔软细腻。$3的份量不算大,但作为早餐,暖胃又不会太饱。

摊位生意好,记者星期四早上10时40分去觅食,排队排了45分钟,才吃到酥香可口的菜头粿。

入选米其林必比登推荐榜单

郑华明郑凤明的父母,1950年便开始在实龙岗花园一带推车卖菜头粿,直到1972年迁入忠忠熟食中心,翌年搬到大巴窑1巷小贩中心。1991年,郑家姐妹正式接手摊位,用心守护传承75年的手艺,多年来,摊位多次入选米其林必比登推荐榜单。

长达53年里,“青山菜头粿”坚持用大磨石手工磨米浆、现场蒸粿。“直到2003年搬到小贩中心二楼,我们才不用磨石,改用粘米粉加上红萝卜丝来制作菜头粿。”

郑华明说,蒸菜头粿讲究软硬适中,火候和时间必须精准。她强调,米浆的浓稠度尤其关键:少蒸五分钟,菜头粿不够熟;多蒸五分钟,又会变得过硬。

翻新后的熟食中心明亮宽敞

翻新后的大巴窑1巷第127座熟食中心,环境敞亮。(李冠卫摄)
翻新后的大巴窑1巷第127座熟食中心,环境敞亮。(李冠卫摄)

大巴窑1巷第127座熟食中心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大巴窑的老牌熟食中心。2025年8月,它刚完成为期两个月的翻新,环境更明亮宽敞。

虽然一盘菜头粿要等45分钟至1小时,仍有顾客络绎不绝。等待期间,不妨点一碗甜品或来份早茶,边享受轻松时光,边期待那盘香气扑鼻的菜头粿。

青山菜头粿
BLK 127 Lor 1 Toa Payoh #02-30, S310127
从布莱德(Braddell)地铁站C出口,步行约7分钟即可抵达
营业时间:上午7时至下午1时(周一、二休息)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