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科技产业,员工为了追求更高薪水、更好职位或新挑战,跳槽是一种常态,在同家公司工作20年尤为罕见。今年正好是项目管理资深经理郭增辉在超微半导体(AMD)工作20周年。被问及为何“从一而终”,他笑答:“跟很多人一样,我当初是为了赚钱而来,但留下来是因为这里的人和文化。”
郭增辉坦言,AMD在过去20年经历各种起伏,公司曾重组,也有些同事离开去追求更高薪工作。“但对我而言,比较重要的是与我共事的同事。我们有很开放、诚实和协合的企业文化。每当出现问题,大家会一起讨论,看谁能提供帮助,之后再检讨和分析如何帮助团队或个人改进。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我们成功的秘密武器,20年不变。”
郭增辉说,AMD创始人杰瑞·桑德斯(Jerry Sanders)把员工摆在第一位,利润和产品是其次。“员工是公司最大资产。因此每年公司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总部通过这些调查了解我们的心声。”
毕业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郭增辉在2004年通过朋友介绍加入AMD成为设备工程师,负责维护晶片测试设备等。三年后,他加入技术项目管理部门,与各项目人员沟通协调,责任范围包括规划产量、制定部门预算、拟定时间表等。
2018年,郭增辉从技术项目管理转向“非技术”方面,带领一支八人团队,负责推动AMD新加坡的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项目,包括与非营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跟教育部、本地大学以及教育学府合作,培养未来工程人才;制定AMD的实习项目内容和导师结构等。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为何要转向非技术性项目管理?郭增辉说:“技术性项目管理主要运用工程思维和分析能力,确实很具挑战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我觉得非技术性项目管理与我性格更加契合,因为我喜欢与人交流和建立关系。我们可以一起创造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和成果让我感到很有满足感。”
对外的项目管理工作其实并不那么简单。郭增辉说工程领域黑白分明,大家通过科学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做决定,但非技术领域的挑战要复杂得多。“当我跟对方合作时,首先要弄清楚对方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才能一起找出合作方式。与各种人打交道,在处理方式上也要保持高度灵活。我更注重汇集各方意见,了解每个人的看法,制定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合作方案。”
2021年,郭增辉跟陈树南卫理公会儿童之家合作,除了帮他们打造一间电脑课室外,也安排工程师义务教导学生们关于机器人、3D打印、电脑科技等知识,培养年轻人对科技的兴趣。
当时的过程让他记忆深刻,他说:“我们想捐赠10台笔记本电脑,但由于是疫情期间,大家居家办公,全球笔电缺货。虽然AMD生产电脑晶片,但我们也拿不到笔电,得通过正式渠道申请。”
此外,郭增辉跟教育部合作,让两名教师派驻AMD两周,实地体验科技企业如何运作。AMD也安排一些老师参观各部门,让他们深入了解运作流程和技术应用。通过这些交流,教师可将他们的见闻和知识带回课堂,与学生们分享。AMD去年因此获颁“新加坡教师学院伙伴奖”。同年,AMD也为尚育中学学生举办工作坊,教导工程、编码和机器人等知识,并邀学生们参观AMD,因而获得亚洲企业社会责任奖(Asi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Award)。
办公室设游戏室组乐团
AMD在本地有大约1200名员工,其中约700人在菜市巷(Chai Chee Lane)的办公楼工作。郭增辉除了对外也要对内,负责“优化”菜市巷办公楼员工的工作体验。例如,他在办公室内设立游戏室,组织乐团,甚至跟公司食堂合作开发应用程序,方便员工上食堂前先点餐避免大排长龙,并对食物素质做反馈等。
郭增辉相信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工作才会愉快,“我们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在农历新年捞鱼生,为长期服务员工办表彰大会等。我们也安排员工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员工们平日忙于研发下一代科技产品,工作时间很长,参与这些志愿活动能让他们走出公司跟其他人交流,让彼此联络感情。”
期待新技术助特需儿沟通
谈到家庭,郭增辉在AMD结识妻子,育有两女(9岁和13岁)和一男(12岁),儿子不幸患有脑性麻痹(Cerebral Palsy),需要家人长期照料。郭增辉照顾特殊需求儿子的经历,激励他在AMD发起更多CSR项目,希望能为特需人士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他期待未来能出现新技术,帮助他更好地与儿子沟通,“我儿子有语言和行动障碍,我们有时得通过他面部表情来了解他的想法。如果未来可以通过眼动技术或人工智能帮助他沟通,让我和家人能更好地理解他,肯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